学信·招生考试平台-努力做中国顶尖创新性人才选培的教育智库河南招生网山西招生网四川招生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招生信息网 | 2024年01月13日 星期六 |旧版

“非升即走”,被割韭菜的青年教师去哪了?

近年来,实行‘非升即走’的高校越来越多,他们以 「优厚」 的年薪制待遇吸引数众多青年人才来校,再以接近 90% 的淘汰率将他们拒之门外。

短短 3-6 年的聘期里,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还需要完成教学、行政方面的考核,尤其是顶尖高校的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有极少数青椒在任教数年后‘飞升’了,而更多青椒则被迫“出走”。

对此,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认为,实行“非升即走”是为了打破高校“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僵化人事制度,引入高校教师竞争机制。但僧多粥少的生存竞争背后,高校青年教师现况究竟如何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6个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案例,看看他们到底“走”去了哪里?

01

青椒A:换另一家985开始非升即走

青椒A的学习经历非常优秀,心气也高,毕业的时候非985不投,最后入职某985的专职研究员。

而专职研究员即专职科研岗是南方某大学的首创,几乎等同于“不升只走”,晋升概率极低,批量招人赶人是常态操作。

专职科研岗本来不对教学工作量有要求,但A热衷于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备课上课,同时对科研追求完美,申请课题也运气不好。这种相互挤压导致,教学再优秀也根本不考核,而论文发表虽然质量比较高,但数量不多。

四年之后,A自觉在此晋升副高无望,就谋求出走,最终换到另一家985开始非升即走。曾经的青春,都已经随风而逝。

02

青椒B:从三流高校到985博士后

青椒B入职三流高校的非升即走,也是热衷于教学,积极开设各种选修课、通识课,没有充分重视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

这最后导致,B的课时量过多,高级别刊物发表几乎为零,虽然勉强通过了中期考核,但6年晋升考核仍然压力巨大。于是,A决定果断放弃,趁着自己还没到35岁,就离职去做了985博士后。

博士后的待遇会提高不少,也多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但两年的时间太短,之后还面临着更激烈的求职竞争。

03

青椒C:从头部985到腰部985教授

青椒C入职某头部985高校,6年非升即走。在这六年间,C勤勉教学,科研、发表和组织学术活动,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已经成长为学界新秀。

然而,在第6年申请晋升长聘副教授时,C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留下。在如此遗憾之时,某腰部985高校伸来了橄榄枝,直接入职教授、博导岗位。

从晋升副教授失败被解聘,到直接解决正教授职称,人生的转换实在是太快,太刺激了。有遗憾吗?有愤恨吗?也许有,但也算有体面的结局。

04

青椒D:从三流高校到985副教授

少数三四流高校也有样学样,搞类似的非升即走制度,但行政态度和做法更为恶劣。

3年中期考核不通过就踢人,而且,除了科研启动费,新教师没有其他配套待遇,还美其名曰,等你6年考核通过再按当年标准发放。可想而知,如果最终没有留下来,那么这6年就等于自带干粮搞科研。

在多种原因之下,青椒D入职了这家高校,三年来发表十余篇C刊,但没有申到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按文件,人事处认定C中期考核不通过,下了逐客令。

过了两天,人事处看着D发表很强,就黑脸变红脸说,这次“算”你通过,可以续聘之后的3年再说。

面对人事恶劣的态度,D选择了另寻伯乐。很快B找到了下家,西部某985高校,不仅直接解决副高职称,还有一笔不错的引进待遇。

那一时间,扬眉吐气,三年的郁结顿消,“昔日龌龊,今朝放荡”,于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05

青椒E:达标赛变成锦标赛

青椒E入职某高校文科学院,要求在三年内完成「一本专著、三篇高水平刊物论文或一批高质量政策研究报告。」否则博士E就要离开或者再次申请进入第二个聘期。

博士E原本认为这样的要求虽有难度,但还是很有机会完成的,没有编制只是暂时的困境,眼前是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达标赛」。

然而,随后的几年里,源源不断的 「青椒」进入赛道。A 博士和同事逐渐察觉到,留下的希望渺茫。

工作一年半以后,在校方组织展开的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上,一位校领导突然以强硬口吻向台下的 「青椒」 们宣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无法留下。 并且专门点了几个院系的名字,表示一个学院最后可能只留一个指标。

青椒E说,上述会议后,尽管各院系都对青年教师进行了一定安抚,但他还是下定决心尽快离职。「从有明确学术考核目标的达标赛,到十中取一乃至更为激烈的 「先入校,后竞争」 的锦标赛,标准是未可知的,青椒E表示,自己不是校友也不是广东人,在本地没有任何关系,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是留下的那一个。

果不其然,“一开始说成果最多的人可以留下,但是很遗憾留下来的很多人成果还没有我的一半,怎么解释?” 谈到自己曾就职的高校学院最后择优选聘出的 「人才」 时,青椒E十分失望,「想留下,校友是门槛,要么就是你的亲人朋友和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6

青椒F:最后成了二本院校眼里的“剩饭”

两年前,青椒E从北京的一所高校毕业,来到这所同样知名的高校任职。

待遇是:年薪十八万,聘期三年,科研奖励另算,按师资博后管理。

条件是:三年发表十篇高水平论文(以学校规定的刊物为准,大致等同于C刊,一类出版社著作或SSCI可按质量折抵一到两篇C刊)。如果完不成十篇论文,也可以选择一个国社科加五篇高水平论文。

但过了两年,青椒F课题仍没有着落,且没投够论文,恐怕是完不成科研任务了。

江湖上有很多传闻,说即便非升即走,被淘汰了,也可以找一个二本学校“安度晚年”。青椒F也是这么想的,认为即便非升即走,也有一段在名校工作的经历。非升即走压力下,科研必定不会空军,只要有些成果,在一些二本学校换点安家费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过现在,一些二本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位二本院校的副院长对青椒F说:“非升即走被淘汰的老师,基本都已经被榨干了,手头连一篇论文存量也没有,即便引进来,恐怕短时间也没有太多成果,还不如引进一些应届博士划算。”

“但是,”这位副院长又说:“名校师资博后待遇比我们好,引进水平较高的应届博士又很难,我们只能吃别人的剩饭。”

青椒F当时想,他是不是说我也是“剩饭”。很多青椒坦言,「好不容易熬到博士毕业,也自诩为高级知识分子,很自然地觉得找到一份终身教职是理所当然。」 但「非升即走」 带来的挫败感,或许是青椒们应聘专职研究人员后,却最终无法获得终身教职的最大心理障碍。

那么如果你选择了进入“非升即走”的赛道,如何能少走一点弯路,尽可能确保顺利完成晋升要求呢?以下是根据部分青椒入职后的经验整理出来的值得借鉴思考的方面,仅供参考:

01

毕业后一定要去头部高校吗?

很多人可能觉得入职三四流高校比较轻松,一开始就放弃争取去头部高校,避开非升即走的炼狱模式。

去头部高校虽然卷得厉害,但在头部高校,特别是 985 高校,如果晋升失败,还有向下一层级高校流动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中部和南方某大学淘汰了这么多人,他们大部分还可以找到教职。

但是当二、三流高校都开始普遍施行非升即走,在其中晋升失败的青年教师到时可能就不得不去高职院校了。所以毕业究竟去哪比较好,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

02

决定去向之前考虑以下问题

#你入职的相关专业教师资源是否充足?

如果发现教师人数少,那么入职后极可能面对教学任务繁重的局面,相对来说科研工作能分得的时间相对减少。

比如同一年入职的教师(后续可能存在职称竞争问题),因为专业不同,你可能每周要上40个课时,对方每周只上4个课时,那么你获得科研成果的难度势必远远高于对方。

#本专业是否已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生的招收不仅影响课时的多少,同时也影响后续的教学成果方面的申报和评定。

如果所教的专业没有本科生,课程主要针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样一来,所授课程不属于学生的主要课程,容易被迫边缘化,各种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相对难以获得,但是以上教学成果可能是评定职称时的必要条件。

#入职后是否需要加入科研团队?

一般来说,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需要加入科研团队。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入好的团队确实能带来各种资源(包括人员、基金等等),但是使用这些资源的条件是你的科研方向要与科研团队进行融合,甚至是完全抛弃研究生期间的方向和成果,这样很可能对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的研究基础和后续申请的方向大相径庭,一般来说评审专家可能对你产生或大或小的质疑。

如果不加入科研团队,很大可能不能分到研究生,那么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得自己一个人单独完成,那么,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可能会让你毫无喘息之力。

#本学院你入职的相关专业科研水平如何?

该问题不仅关系到后续做科研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跟是否能拿到国自然息息相关。比如某青椒,连续2年国自然青年未中,其申请书在第一年就被他的博士导师判定为必中的,究其原因,就是入职的学院平台不行。

所以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关注这个问题。比如某单位你可以科研平台不好,但你不能同时要求入职者几年内一定拿到何种科研成果(特别是指明要求拿到国自然的),此种要求完全是不合理的。

然而,以上问题对于未入职的青椒很难全面了解,这时候就要发掘你周边一切可用的资源。找找你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看看他们是否入职该校,或者他们有无入职该校的朋友等,切记要在入职前与真正了解情况的底层教学和科研人员谈一谈,永远不要完全相信领导及人事给你画的大饼。

03

去之后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好科研和教学的时间比重

一般情况下,非升即走岗的前三年不考核教学工作量,即使学院分配下来课程,其课时量也不会很高。这个时候,即使十分热爱教学也不要急着去抢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时间留给科研。

因为首先要保证自己能留下来,如果真的十分热爱教学,可以在饭碗保住以后,再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正如案例2中,青椒B之所以没能完成晋升考核的硬性要求,一部分原因就是花在教学上的时间挤压了科研时间。简而言之就是,敬业,但不过度燃烧。

#论文和课题是硬通货

毕业后的五年,青年教师正处在职业生涯中最有创造力的阶段;所以无论身处何处,都要好好把握,把主要时间用于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二者之间也不可偏废一方。

青椒C和D就是因为在上一所高校成长地非常快,离开的时候有文章傍身,才能十分硬气地完成了华丽转身,换一家摇身一变教授、副教授。

无论是留下晋升,还是调动晋升,发表的论文和课题都是硬通货,都是自己谈判的底气和筹码。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准备好退路

无论自己有没有达到晋升要求,都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地方,因为即使达到了晋升要求,单位在评选的过程中,评选的标准太复杂了,人为因素过重,还需要警惕[近亲繁殖]。

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最好以本校为主,但同时寻找其他伯乐,为自己准备好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