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经推行近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校内外教育环境也得到了优化。
但随着“双减”的推进,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等问题开始显现。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针对这一呼声,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为“教师减负”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下面,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都提了哪些举措吧!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的经费充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得到有效激励。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建议:一方面,要统筹安排教师课表,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试行“弹性上下班制”。另一方面,学校可探索建立“延时服务积分制度”,对参与延时服务的教师积分,以月或双月为单位,实行等同时间“调休”。其次,借助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方案。最后,在管理上,要帮教师做好“减”法。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进一步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建议:合理安排教师工作时间,减掉其不应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探索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建议将教师从超负荷工作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绩效工资分配需向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第一,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为教师超额的劳动提供经济补偿;第二,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减轻教师额外负担;第三,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马恒燕建议:财政部门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
科技赋能,助力“教师减负”
教师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排头兵和执行者,他们的身心健康决定着“双减”工作的落地成效。
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科技创新简化教学模式为教师减负增效一直是鹰硕探索的方向。鹰硕智慧纸笔课堂以智能纸笔为基础,整合硬件设备,搭配软件功能,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智能化教学。
课前,教师使用智能纸笔授课讲解,可全程记录笔迹和语音,录制成视频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和重难点解析。课中,系统实时收集所有学生的手写笔迹和作答情况,教师可实时发起课堂提问或随堂练习,对答题内容进行批改、统计和分析。课后,老师可在线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利用智能笔本答题,支持老师在线查看、批改、统计、分析作业情况,掌握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智慧纸笔课堂让老师教学工作更智能,帮助老师减少重复性工作,工作效率提升,教学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