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小学已经上课30多天了,可是临沂郯城的好多观众打来电话说,孩子们开学这么长时间,却一直处在无课可上的状态。据家长称,开学半个多月了,老师一直没有来,这个学校里六个班,一共有七个老师一个校长,其中两个等着退休,两个等着请产假。另有家长反映,没有老师教,孩子们就在草地上玩(据9月24日《齐鲁网》)。
仅有的几位教师“连轴转”,只能“凑活”上课。这一“师荒”现象远非这一所农村小学,临近的小学乃至整个山东的农村小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师荒”。而据当地教育部门官员介绍,出现“师荒”的原因是年轻女教师居多,因怀孕生育不能到岗的占相当部分,致使本来就不能满编的师资捉襟见肘,而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流失严重则更是一种普遍现象。
确实,相比起城市学校教师,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校,不仅条件环境艰苦,交通不便,在住房、生活乃至个人发展方面,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尽管有政策规定,要求对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但在条件艰苦环境下从事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其工资待遇只能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公务员“相媲美”。农村教师匮乏,一位老师教学的工作量一般会超出城市学校老师许多,想用“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来留住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这显然还不现实。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用“崇高”和“伟大”来形容坚守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然面对城市与农村教师的实际落差,仅仅用这些词汇来鼓励农村教师去奉献,而不去重视和着眼解决落实困扰农村教师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些苍白,显然也是不可持续的。真正要挽留住农村教师,除了大幅提高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待遇之外,更要着眼落地兑现,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从相关领导和一些专家的话语中不难听出,这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举措,包括评职称、评优评先,工作满10年、20年、30年后的各种经济奖励等,都还处在“准备”阶段,并没有在已经符合条件的教师身上全部兑现。
据报道说,现在山东各地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出于热心农村教育而甘愿扎根农村学校的中老年教师占据很大部分,流动和流失最为严重的则是年轻教师,人们更担心这些中老年教师退休之后,农村小学的“师荒”现象会更严重。将针对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抓紧时间在教龄长的教师身上兑现,既是对农村中老年教师的一种认可和鼓励,更能让年轻教师看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教师的特殊厚爱。如果将这些惠及农村教师的各项倾斜政策只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甚至“光说不练”,“师荒”非但不会有所缓解,农村小学甚至可能成为教师的“沙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