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最新动态 >> 国内新闻 >> 浏览文章
用奖励却换来孩子“讨好型人格”,我们该如何使用奖惩机制? 作者:cctvzsw 来源:cctvzsw 文章点击数:


 奖惩机制几乎是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在使用的管理策略,为了让孩子表现得更好,我们甚至可以花重金予以奖励。但教学中总会发生一些反面的案例,让我不断地反思:到底该如何奖励才能达成育人的目标?

  案例1:以奖励为准绳

  小冬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她非常善于观察和总结老师的奖惩“伎俩”……每次放学前都表现得特别好,把书包早早地整理好,不管其他学生有多混乱,她总是双手交叉叠在桌面上,挺直身板做好,眼睛目视老师,好像在说:“表扬我吧!”我自然没有理由不表扬她。当然,其他时机她也抓得很准,比如:在混乱的走廊队伍中,她竖起食指放在嘴边以示安静,连路过的老师都要过来表扬她。不仅如此,小冬智商很高,是班里的“资优生”,各科成绩都非常出色。

  按道理来讲,遇到这样的好学生是老师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他应该就是很多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小孩”、父母的骄傲吧? 可是跟小冬爸爸的第一次家长见面会,爸爸就直言不喜欢小冬的做法。小冬家有五个孩子,在家里做家务会获得额外奖励,小冬为了获得奖励经常跟兄弟姐妹争得面红耳赤。因为爸爸取消了家务奖励,小冬则吃完饭连自己的碗筷都不刷。

  案例2:只听某位老师的话

  乔治是二年级下学期被其他学校“除名”转过来的,我从第一次看到他在走廊里歪歪扭扭走路的姿势和他松散又犀利的眼神,可以发现他绝对符合传统意义上“坏孩子”的标准。

  接手乔治的是大卫老师,大卫老师是学校课后篮球俱乐部的教练,他发现乔治非常喜欢篮球,也很有天赋,便对症下药,只要乔治表现好,就可以获得额外的篮球时间。这招对乔治很奏效,他为了赢得奖励和大卫老师的认可,在大卫老师面前非常听话,无论大卫老师说什么,乔治都愿意乖乖听话,但乔治也只听大卫老师的。

  奖励带来的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福特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从短期来看,奖励能够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小冬想要获得奖励,所奉行的规则和道德都是根据奖励来判断的,当奖励被取消时,曾经所遵守的规则和道德也随之坍塌。所以奖励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可能成为孩子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从而冲淡甚至代替孩子学习与做家务的内在动机。

  想想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吃了这碗青菜,我就给你一块巧克力。” ,“你不哭,我就给你玩会儿手机游戏。”“考100分我就给你买变形金刚。” ?……这种司空见惯的奖励会让孩子学会“索取”,变得贪婪,这也是奖励带来的第二个问题。

  乔治的行为似乎更令人同情,他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只是想取悦老师,他的行为完全依赖于某个欣赏并掌控自己的老师……作为老师,我曾幻想自己成为孩子为之倾心的“大卫老师”,认为这是老师的至高荣誉——孩子只听我的!我也曾为“孩子只听我的”而沾沾自喜过,但仅仅为此而感到满足只会造成孩子孩子潜在的“讨好型人格”,而这也是往往会被忽略的最大问题。

  讨好型人格的困扰

  最近《奇葩说》嘉宾蒋方舟讲述自己虽然少年成名,一直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但是她却深深抹不去的讨好型人格所带来的困扰。

  其实,很多人都有讨好型人格,它对人们最大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接纳真实的自己、也不敢轻易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别人。

  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喜欢轻易地主动道歉

  会小心翼翼迎合他人

  不懂得拒绝

  没有原则和底线

  无论是在工作和学习中,讨好型人格看似表面周全,但因为没有原则和底线,情绪和决定很容易被操控,不能赢得他人真正的认可和尊重。

  奖励到底该怎么用?

  奖励首先不应该成为帮助家长和老师获取某种便利的刺激性手段,否则就是一种可怕的方法。

  前一段时间,翔翔的妈妈又被请到学校面谈孩子的行为问题,因为翔翔最近总是逃课,一不留神就跑到卫生间或者操场上去玩了。通过几次面谈翔翔妈妈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翔翔妈临走前跟孩子说的话却让我的整颗心都悬起来:“你回去好好上课,回家后我给你多加半小时游戏时间。”

  我想翔翔妈妈可能发现“玩电脑游戏”是个不错的筹码,便以此为交换条件让翔翔乖乖回教室上课。可是她不知道翔翔在学校里自然自语的时候都是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她更不知道正是因为翔翔沉迷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而不愿意接触现实中的人。我曾亲耳听到翔翔说:“我喜欢游戏,因为游戏里可以随便杀人。”这样的奖励刺激,对孩子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其次,不要让奖励变成不良行为的要挟。奖励的反面就是惩罚,大人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加以利用。为了让孩子完成大人期待的目标,会提醒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做,那你就会失去奖励!”反复多次,孩子会对所做的事情本身产生厌烦,甚至厌恶。

  最后,我也特别推荐老师和家长将道德发展人格六阶段来作为教育的目的,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良好的道德品格才是。

  道德发展人格六阶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艾斯奎斯也把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当做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石,他致力于培养“有自己原则并奉行不悖”的高品格学生。

  如果家庭和学校一定要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手段修正孩子的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将目标制定为培养孩子更好的规则感和道德观,不断去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第六阶段,尽管这其中充满挑战,但这就是作为老师/家长自身应该奉行不悖的原则。



人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