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教师风采 >> 人物论坛 >> 校长论坛 >> 浏览文章
学校到底该管哪些事 作者:cctvzsw 来源:张雁华 文章点击数:


近日,河北沧州某中学严禁学生露脚踝的规定引发众多网友评议。为学校行为点赞者有之,说学校多管闲事者亦有之。其实,类似这样的规定时不时就会引发舆论热点,比如学生发型、着装等。学校管理的权限如何界定?哪些事该管?什么才是尊重学生、遵循规律的管理?本期“透视”,我们联合中国教师报,约请了几位基层教育工作者,谈谈他们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见解。

 

顺从的学生创造不出 “中国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说学生调皮“不让管,怎么办”。在当前许多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已经预设了以强权为基础的“管”是教育的有效且唯一办法,一旦“管不住”或者“不让管”就手足无措。在以强权“管理”观念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校长对学生的行为有两种反馈——“允许”和“禁止”。任何没有得到教师授权的行为都有可能被“禁止”。学校对学生行为的禁止以“校规校纪”的形式体现,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禁止则往往针对学生个体行为。学校对学生一些没有违反任何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的禁止都很容易造成“一刀切”的管理,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不理解;而教师对个别学生的管理因很难做到“一致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以至于对教师形成偏见,影响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却意味着教育的出发点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只需要学生按照已设计好的“科目”,听从教师安排就足够了。对于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不服管”,只需要用强有力的“管理”就行了。所以,当教育法规规定学校不准“体罚”学生的时候,教师认为没有“惩戒权”就不可能“管”好学生,学生“不服管”就没有办法了。

无论是学校研究“管理”的边界,还是研究应该如何“管”,事实上都没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和教师只想让学生服从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

每每学校出台强硬的所谓“为了学生好”的校规校纪,都会引起社会争议。其原因在于,学校的“一刀切”管理背离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进程。终身学习时代来临,每个人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这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无比重要,任何不当的强制性禁令都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更何况只有强权“管理”而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呢?

如若谈及学校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本人认为,学生所有的事情都该管,但不是用简单的“禁止”和“允许”管,而应该遵循认知规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露脚踝”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恐吓”学生“露脚踝”一定会受寒,受寒一定会得病;更没有必要用“一刀切”的“放下裤脚”的方式给学生保暖。可以通过室内保暖和室外运动以及美学启蒙,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式。

“中国芯”事件表明,以强权“管理”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管理”无法培养出兼具“创新”和“听话”的“个性化人才”。故而我们不需要讨论哪些是学校管理的边界,更应该讨论学校应该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当然,这对于习惯了简单“管理”的学校来说无比艰巨。(作者蒋永红,中南民族大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给学生足够信任,管理才有效

单从这件事来看,学校是从关爱学生健康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但是孩子真有那么脆弱吗?

事实上,通过检查规范学生的行为是学校管理学生的常态。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难构建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在缺少信任的环境下,学生一方面可能慑于学校和教师的威严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说谎等方式规避学校的规章制度。

一个人在缺少信任的环境中长大,走上社会后自然也会用不信任的眼光对人对事,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社会缺乏信任。当然,如果把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都归结到学校教育,显然有失公允,但在构建信任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肯定是有责任的。而从高效管理的角度看,只有拥有广泛的信任基础,管理才有成效。

一般情况下,学校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是人,不能要求千人一面,学生时代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整齐划一是一种美,万紫千红何尝不是美呢?因为不信任,所以管得过细过严,每有新规出现,往往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和家长站在一边,学生又站在另一边。难道不能有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不要一看到有学生发型异常或者穿了比较奇特的衣服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其实天塌不下来,只不过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比成年人更强烈的展示自我的冲动,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都是好孩子。

当然,信任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给予学校足够的信任,尽最大可能给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也要充分信任教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逐渐构建广泛的信任基础,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总是通过层层设防、层层督促检查来达到目标要求的话,只能使信任危机更为严重,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作者王小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管理要厘清“四对关系”

学生的哪些行为该管,哪些行为不该管,怎样管才能更加科学?我以为,厘清四对关系很重要。

厘清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相对比较单纯,但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其言谈举止都会呈现出社会的色彩。因此,学校管理不能谈社会色变,看到学生赶时髦就不顺眼、就要管,这其实是人为地将学生与社会分开,对待学生的追星、赶时髦等行为要正确看待。因此,厘清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前提,否则学校管理就会陷入只见学校不见社会的状态,不能真正管理好学生、管理好学校。

厘清合法与合理的关系

有些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甚至用探测仪进行查禁,虽说学校是出于好心,但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学校的行为很显然已经涉嫌违法。一些学校或教师将学生持有手机视为洪水猛兽,见到手机直接销毁,这种做法简单粗野,显然与学校育人的身份不符。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采取一定的方式管理学生的手机是合理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学校的规定与行为不能违法,这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边界,既合法又合理才是学校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从时代特殊性上来看,学校管理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90后、00后学生,如果在管理中一味坚持传统显然已不合时宜。我们应站在时代的新起点,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在充分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为过时的老观念所禁锢,如此才能做好适合新时代新形势的现代管理。

厘清理想与理性的关系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教师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甚至在教育过程中失去理性,每每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失当的时候,总会拿出发点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都是为学生好”“我这样做都是对学生负责”……可见,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只抱着“为学生好”的美好理想,只能适得其反。教育是慢的艺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不能急于求成,正确处理理想与理性的关系,时时保持清醒,不逾越师德这根红线。

学校是育人之所,教育是学校最基本的功能。只有厘清了以上四对关系,才能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作者谭学武,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仅仅“为了学生好”是不够的

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 “吃力不讨好”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些矛盾恰恰是管理者重新审视相关工作有无疏漏的良好契机。

笔者曾经历过一件事:临近考试的某一天,为了加强复习,我借了一节体育课给学生梳理知识点。学生脸满是沮丧和无奈,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坐下来上完了课。课后,班长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赫然写道:“老师,您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到外面放松一下,恕我直言,您真应该让我们去上体育课。”看完,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给学生加班上课有错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这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我们做的许多事情,正是在“为了学生好”的表面现象掩盖下,无形中剥夺了他们本该有的许多权利与权益。扪心自问,作为人师和管理者,的确应该反思。

我们怀着美好和虔诚的教育愿望,自以为是对学生尽职尽责,却唯独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权益或尊严。而当初衷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时,自然也就有了显得理直气壮和有点委屈的那句心里话:“这还不是为了你们好啊!”

管理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家陶行知有言:“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当小孩子的先生。”这话历经数十载仍闪耀着熠熠光辉,值得每一位教育人去践行之。

平凡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学生因为阅历、年龄等因素,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和成熟,但当规定和措施受到他们的质疑乃至抵制时,却足以值得我们反思。尤其是在规定实施前,更有必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和想法,多做换位思考,多做调研论证,让管理决策程序和教育过程时时体现“教学相长”的古老哲理,如此“不忘初心”,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对立与矛盾就不难解决了。(作者孟祥杰,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锦海小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管理不该变成管制

 近年来,在学校管理中, “奇葩校规”时不时会成为舆论热点。如:不准女生留长发、男女同学不能谈话、禁止学生裸睡等。虽然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出力不讨好”。

我认为,奇葩校规产生的原因在于管理者本身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限,使得校规看起来很美,但没有积极的管理作用,甚至导致校规失去严肃性。

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应该建立规则,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进行自我管理。而不能这里出一个规定,那里出一个规定,动不动就禁止、处分。

另外,管理学生要以理服人,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严禁学生露脚踝的规定引发众多网友评议,就在于学生觉得露脚踝是一种时尚,既能显腿长,又有骨感,对于其危害没有认知。

当然,对学生在学校的违规行为要进行有效处罚,为了实现处罚的教育意义,制定校规前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就治理问题达成共识也可以提高规定的执行力。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制定校规、规范学生行为是完全必要的。但“管理”不是“管制”,学校在管理学生上必须做到于理应当,从公平、尊重和包容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可操作性,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作者刘斌,湖南省石门县三圣乡河口学校教师,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养成教育是管理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我们时不时会在新闻报刊中看到,不少学校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理,对学生行为规范提出了严格要求,诸如:男生不准留长头发、女生不准抹口红等。最近,河北沧州某中学严禁学生露脚踝的规定引发网友热评。事件发生后,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不免反省:学校的职责是什么?学校该管些什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承担起塑造学生德行的责任。对学生而言,学校应该主抓养成教育,这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前提基础。凡是养成教育卓有成效的学校,其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品行都不会差。

养成教育内容丰富,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持之以恒,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具体来讲,需要我们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氛围,比如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周会、晨会、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等,宣传养成教育的意义。

二是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如通过开展“文明上网,快乐游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文明上网,才能收获满满。反之,如果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好处,更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通过表彰奖励,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管理者可根据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谈举止及行为表现拟定票人,对其进行量化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在学校评选出“美德少年”“优秀少先队员”“学习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等。不要小看这些荣誉,它们对广大学生来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鞭策每一位学生积极向上。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净化校园舆论环境、促进学生养成教育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张雁华,安徽省铜陵市第二中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人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