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最新动态 >> 国内新闻 >> 浏览文章
2019年复旦大学科研团队7-9月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团队

  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全球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总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一项全球范围的多国、多城市研究合作确证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显著健康危害。8月22日,研究成果《652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聪、副教授陈仁杰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阚海东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九月主要科研成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万景团队

  在新型半导体光电和图像传感器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

  (a)新型波长探测器及其(b)对光强和波长的响应特性

  ▲

  (c)界面耦合光电探测器及其(d)响应频谱特性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万景团队在光电探测领域的核心半导体器件研发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高水平SCI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及半导体器件领域顶级期刊《IEEE电子器件快报》(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万景发明新型原位光电子传感器(PISD)成功地将主动像素传感的所有功能集成在单个晶体管中,实现了单晶体管主动像素,可大幅降低图像传感器的复杂度并提高其效率。图像传感器在军民领域的市场价值巨大,PISD是我国完全自主创新的图像传感核心器件,对于我国打破该领域的国外垄断地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基础医学院施冬云课题组

  在研究靶向氧化还原及精准干预应用策略上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施冬云副教授课题组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可以调节体内氧化还原水平的微区化靶向脂质体载体药物,成功调控了糖尿病动物体内微环境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有效控制了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以《肝靶向Nano-MitoPBN通过改善线粒体氧化还原平衡使得葡萄糖代谢正常化》("Liver-targeted Nano-MitoPBN normalizes glucose metabolism by improving mitochondrial redox balance")为题,于8月2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生物材料》(Biomaterials)。

  高分子科学系科研团队国际合作研究

  在深度学习与物理研究交叉领域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张红东课题组李剑锋副教授与加拿大滑铁泸大学陈征宇教授合作,在深度学习与物理研究交叉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表征方法。研究成果以《用强关联神经网络进行结构预测与反向设计》(“Structural Prediction and Inverse Design by a Strongly Correlated Neural Network”)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108002)。

  高分子科学系科研团队国际合作研究

  在深度学习与物理研究交叉领域取得新进展

  ▲

  章鱼状柔性载体与小干扰核酸形成基因复合物,及其通过滴眼给药的吸收途径与眼内分布示意图

  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教授团队在在无创眼内基因递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8月27日《章鱼状柔性载体用于小干扰核酸类药物无创眼内递送》(“Octopus-like flexible vector for noninvasive intraocular delivery of short interfering nucleic acids”)为题,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江宽为第一作者。

  八月主要科研成果

  药学院陆伟课题组在癌症光动力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诊疗一体化制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课题组利用“搭便车”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诊疗一体化制剂,发展了术中荧光影像引导的光动力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癌症的新治疗方法,相关成果以“High affinity of Chlorin e6 to immunoglobulin G for intraoperative fluorescence image-guided cancer photodynamic and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

  复旦大学药学院许娇娇和余胜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肖泽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药学院付伟教授和曹忠莲老师分别对于分子模拟对接和蛋白结合实验做出悉心指导。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戎课题组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碳价作用于GDP和碳强度的第二种机制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戎课题组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技术因子,通过结合历史数据与经济模型,揭示了能源成本的诱导机制如何调节能源效率变化,结合气候模型,证明了诱导性技术创新对气候减排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探索了如何实现从粗放高能耗经济向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转型,该研究对全球及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有指导意义。北京时间8月23日凌晨,研究成果以《诱导性节能技术创新提高气候减排效益》(“Induced energy-saving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amplify effectivenes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为题的Research Article全文发表于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能源旗舰刊《焦耳》(Joule)杂志。

  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陈世益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8月1日,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陈世益教授和陈俊副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利用短波红外量子点示踪技术,在干细胞组织修复冈上肌腱撕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成果以"Visualizing the Fate of Intra-Articular Inj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vo in the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for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upraspinatus Tendon Tear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

  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在中国人群肺腺癌中发现新型融合基因

  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采用RNA-based NGS方法对177例已知驱动突变/融合阴性的肺腺癌样本进行通量筛选,发现中国肺腺癌人群中有0.48%(8/1681)的患者尚存在可用于靶向治疗的少见融合,包括NRG1融合(6/1681),EGFR融合(1/1681)和MET融合(1/1681),其中ITGB1-NRG1,EGFR-SHC1和CD47-MET融合为国际上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为中国肺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该研究论文8月2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

  据悉,该研究的相关数据已加入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 Alexander Drilon教授领衔的全球NRG1基因融合患者登记项目(global NRG1 registry),进一步推动了通过大样本人群对NRG1基因融合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治疗、预后分析,指导该分子亚型的治疗及临床试验的开展。

  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EV-A71疫苗上市后效果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EV-A71疫苗上市后效果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Effectiveness of EV-A71 vaccination in prevention of paediatric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EV-A71 virus infection requiring hospitalisation in Henan, China, 2017–18: a test-negative case-control study”为题,发表在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该研究利用住院HFMD病人,估计了EV-A71疫苗预防HFMD的效果,揭示了不同临床严重程度和年龄组的疫苗保护效果可能存在差别,拓展了对EV-A71疫苗在真实世界使用后疫苗效果的理解。研究所采用的Test-negative case-control设计,可为今后开展EV-A71疫苗效果的长期监测提供方法学的模板。研究还提示有必要开发针对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的多价疫苗,以更加有效地控制HFMD流行,并降低其疾病负担。

  脑科学研究院马兰团队发现吗啡奖赏作用神经机制

  ▲

  吗啡调控中间神经元微环路的模式图。吗啡作用于前边缘大脑皮层PV神经元的μ-阿片受体,和SST神经元的δ-阿片受体,协同调控对兴奋性神经元的去抑制,进而产生异常强烈的奖赏效应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团队发现吗啡能协同激活大脑皮层中两类不同的中间神经元,造成抑制性神经环路的持续失活,从而揭示了吗啡等成瘾性药物产生强烈奖赏和依赖作用的神经机制。8月14日,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该研究得到科技部973计划“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记忆的形成和消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资助。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2019届博士生江长优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和基础医学院王菲菲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生命科学院李辉团队研究成果登《人类遗传学杂志》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李辉团队研发的“针对陈年遗骸的DNA检测技术”等相关学术成果以《国家英魂DNA数据库——英魂回乡的指路明灯》为题,正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人类遗传学杂志》,获得了国内学术界、公益界等群体的广泛关注。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文少卿,复旦大学为第一完成和通讯单位。合作单位包括西北大学、郑州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该技术也是“国家英魂数据库”的核心技术。国家英魂DNA数据库的目标是获取所有为国牺牲的英魂的DNA信息,为他们鉴别身份,寻找在世的亲人,立体还原他们的形象。应用遗骸DNA检测技术,团队成员计划完成对2015-2018年间收殓的8个遗址中572具烈士遗骸的DNA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对7个遗址的共计331位士兵遗骸进行了DNA检测,静待烈士家人接英魂回家。

  材料科学系武利民课题组智能显示结构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逆反射结构色薄膜的(A-D)制备步骤, (E-I)结构和光学特性,以及(J)照明/观察同轴时随角不变色和(K)照明/观察不同轴时随角变色的示意图

  ▲

  (A)逆反射结构色薄膜制备的交通反光标牌在夜间道路上应用的示意图,以及车辆距离标牌不同距离L时(80米、50米、30米)(B-D)行人视角和(E-G)司机视角的照片

  ▲

  行驶中的车辆离由远及近80米,40米,15米和10米时(a-d)司机视角和(E-G)行人视角的广告牌变化

  武利民团队将直径为数微米至十几微米的聚合物胶体微球组装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胶带的粘胶层上成单层微球阵列,首次报道了一种既具有逆反射、又同时具有随角异色和随角不变色的智能响应结构色薄膜材料,揭示了其智能响应结构色形成机理,并探索了其在智能显示等领域上的应用。相关成果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下午2点,以"Iridescence-controlled and Flexibly Tunable Retroreflective Structural Color Film for Smart Displays"为题在线发表在《科学》旗下主要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755)。德国公共电台科技频道对这一成果进行了电话采访报道,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等多家媒体也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

  基础医学院占昌友研究员团队

  在脑靶向脂质体药物设计上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研究员团队设计了一种新颖的脑靶向脂质体药物,血液循环过程中可精准“钓”取内源性载脂蛋白并维持其生物活性,实现高效的脑靶向药物递送。8月8日,相关成果以《精准调控蛋白冠中血浆蛋白功能实现脑靶向药物递送》("Brain-targeted Drug Delivery by Manipulating Protein Corona Func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基础医学院博士后张醉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占昌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院党永军团队在靶向调控蛋白翻译起始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血根碱通过与N-末端结合来干扰eIF4AI的催化循环示意图

  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永军团队在靶向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AI抑制剂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天然产物血根碱抑制eIF4AI酶活,并揭示了该抑制剂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8日以"Targeting the N-terminus of eIF4AI for Inhibition of its Catalytic Recycling"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党永军研究员、化学系刘建伟研究员和生命科学院丁滪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蒋晨晓博士、汤叶根博士和丁露露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罗成研究员以及东华大学曹张军副教授等团队也参与了此项工作。

  物理学系吴施伟课题组二维磁性材料非线性光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双层三碘化铬(CrI3)的二次谐波光学显微图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吴施伟课题组与华盛顿大学许晓栋课题组合作,在二维磁性材料双层三碘化铬中观测到源于层间反铁磁结构的非互易二次谐波非线性光学响应,并揭示了三碘化铬中层间反铁磁耦合与范德瓦尔斯堆叠结构的关联。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以《反铁磁双层三碘化铬中巨大的非互易二次谐波产生》(“Giant nonreciprocal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from antiferromagnetic bilayer CrI3”)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吴施伟和许晓栋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孙泽元和易扬帆为共同第一作者。

  七月主要科研成果

  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李华课题组评述心血管疾病乙酰化及治疗靶点

  ▲

  赖氨酸乙酰化对心肌细胞凋亡、糖尿病性心肌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7月2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李华课题组的长篇综述文章以《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Lysine acetyltransferases and lysine deacetylases as target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权威杂志《自然》(Nature)系列《自然综述·心脏病学》(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葛均波院士和李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鹏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生命科学学院董爱武课题组揭示植物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甲基化修饰建立的分子机制

  ▲

  a) ChIP-seq分析显示不同物种中H3K36me3修饰的分布模式不同;

  b) OsSUF4下调突变体表现出与SDG725下调突变体一致的晚花表型;

  c) OsSUF4的晶体结构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董爱武课题组解析了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36me3)修饰建立的分子机制。7月5日,研究成果以《转录因子OsSUF4与H3K36甲基转移酶SDG725相互作用促进H3K36me3的建立》(“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OsSUF4 interacts with SDG725 in promoting H3K36me3 establishme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董爱武课题组的博士后刘兵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董爱武、副教授俞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药学院蒋晨课题组在急性缺血型脑卒中的新型治疗策略研发中取得新进展

  ▲

  神经血管单元重塑聚合物胶束的构建和调控策略示意图

  药学院蒋晨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具有脑部病灶神经血管单元重塑功能的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同时进行了缺血型脑卒中治疗的研究。5月31日,相关成果以《微血栓靶向胶束重塑神经血管单元并增强微循环灌注实现急性缺血型脑卒中治疗》(“Microthrombus-Targeting Micelles for Neurovascular Remodeling and Enhanced Microcirculatory Perfus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为题,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卢逸飞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晨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陆伟根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药学院陆伟课题组

  在癌症免疫治疗佐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药学院陆伟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细菌仿生癌症疫苗佐剂。6月17日,相关成果以“Bacterium-Mimicking Vector with Enhanced Adjuvanticity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and Minimized Toxicity”为题,在线发表于《高级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复旦大学药学院郑彬彬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肖泽宇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研究团队

  首次揭示中国高致死性前列腺癌基因图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叶定伟教授率领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中国前列腺癌患者DNA修复相关基因胚系变异特征,填补了我国在高致死性前列腺癌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成果以《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DNA修复基因胚系突变谱》(“Germline DNA Repair Gene Mutation Landscape in Chinese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为题发表于《欧洲泌尿外科学》(European Urology)。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和朱耀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韦煜医生和吴俊龙医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药学院沈晓燕课题组合作研究在自噬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

  ▲

  SNX10通过控制SRC的自噬性降解抑制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药学院教授沈晓燕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明月课题组合作,在自噬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6月17日,研究成果以《SNX10(分选连接蛋白10)通过控制SRC的自噬降解来抑制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SNX10 (sorting nexin 10) inhibits colorectal cancer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by controlling autophagic degradation of SRC”)为题,在线发表于《自噬》(Autophagy)。复旦大学药学院原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后张素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沈晓燕和郑明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药学院朱棣课题组合作研究

  在结肠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药学院研究员朱棣课题组和浙江大学研究员冯宇雄课题组合作,在结肠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β-catenin/BCL9 interaction overcomes resistance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s by modulating Treg 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复旦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冯梅、博士研究生夏莉,哈佛大学本科生Joy Jin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人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