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大学 >> 高校资讯 >> 浏览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选2019“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10位学者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简介

  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9)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全球近60个国家的6216人次来自各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入榜。

  入榜这份备受期待的名单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或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国内外大学评估或学科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优秀的北航学者

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

被引频次在全球位于同学科前1%

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江雷 院士

  化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百人、杰青、长江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贡献:通过学习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多项成果的技术转化。撰写专著《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一部(后被译成英文版《Bioinspired Intelligent Nanostructured Interfacial Materials》出版)。迄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总被引104800余次,H因子为149。先后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纳米研究奖(Nano Research Award),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日经亚洲奖(Nikkei Asia Priz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技与纳米技术贡献奖(UNESCO Medal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ChinaNANO 奖(首位华人获奖者),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2014年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人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励“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同年获得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奖以及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现兼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材料科学》副主编、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Adv. Mater. Interfac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杨树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二维材料和特种电池材料的研究。200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2008-2014年先后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和美国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Acc. Chem. Res., Adv. Mater.,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EES, Nature Commu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IF>10的论文55篇,他引10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22篇,单篇SCI他引超过200次论文12篇。授权国际PCT/美国发明专利6项。2017、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美国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赵立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09-2014年先后在巴黎十一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入职北航卓越百人计划,2016年获北京市师德模范称号,2017年获国际热电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获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讲授能源材料等相关课程。一直致力于热电能源转换材料,发现了多种具有层状结构的高效热电材料BiCuSeO、SnSe、SnS等,利用层状结构的各向异性实现了复杂耦合热电参数的协同调控。已在Science (3篇)和Natur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被引用 13000余次,H因子59。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宫勇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2011.08-2015.12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Ajayan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2016.03-2017.05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Yi Cu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性质调控以及新能源材料等。最近5年,在材料学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顶级期刊20余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此外,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约80篇,包括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H因子40,成果多次被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著名杂志专题报道。申请美国专利2项,并多次受邀为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杂志审稿。

  吕金虎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盟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提前一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Visiting Fellow、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后、澳大利亚RMIT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从事协同控制、复杂网络、群体智能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研究。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青、IEEE TII共同主编等。据Web of Science,总他引1万3千余次,H指数60,5篇单篇引用超500次,单篇最高引用1258次。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第一,1项第二)、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陶飞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数字孪生驱动的产品设计/制造/服务、智能制造服务协作与管理、绿色可持续制造等教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信息理论与技术基础》和《服务计算》等智能制造相关课程,培养博士毕业生5人,硕士毕业生16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在CIRP /IEEE/ASME Trans. 等期刊上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5篇;SCI他引3100余次,Google Scholar引用11000多次。近3年,受邀在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30余次。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 1)、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 1)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等智能制造相关教学科研奖励。现任国际期刊IJSCOM主编和RCIM国际期刊Associate Editor。2019年被提名并当选为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通信会员(Associate Member)。

  张辉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动力学控制及应用,具体包括信息物理系统控制理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系统动力学控制、无人驾驶汽车决策与控制、轨道交通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智能穿刺消融机器人控制。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和ASME Trans等期刊,先后获得2017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Outstanding Paper Award,2018 SAE Ralph R. Teetor Educational Award, 2019 IEEE VTS Best Vehicle Electronics Paper Award,2019 SAE 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 Symposium最佳论文奖等荣誉。担任领域内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ASME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ynamics, Stability, and NVH;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等权威期刊编委和副主编等。

  林京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机械系统动态测试、故障诊断与预测、结构健康监测、机械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小波熵的概念,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小波的定量化优选原则——小波熵最小准则,使机械瞬态信息的检测提升到高分辨和定量化的层面;提出了广义阈值消噪模型和最大似然阈值模型的参数选择策略,实现了极低信噪比下瞬态信号的消噪,填补了机械瞬态信号消噪的空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SCI他引2000多次,研究成果“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号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被认为是“推动故障诊断和系统健康管理的杰出工作”。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故障诊断专委会副主任。

  孙艳明

  化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学院。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度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聚合物纤维网络调控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相分离的新策略。在Nature Mater., 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120余篇。论文被Nature, Science等杂志他引1万余次,多篇论文引用超过1000次;2017年作为客座编辑在传统高分子杂志Macromol. Rapid Comm.上组织“未来青年科学家”专刊。此外还受邀担任Macromol. Chem. Phy.杂志的国际顾问编委。

  霍利军

  化学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有机半导体分子设计、光电高分子设计合成、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与钙钛矿电池材料制备与表征研究。在有机共轭稠环分子结构中提出了系列创新性设计思想,并在光伏器件中得到有效和广泛的应用。获中国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北京市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曾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奖等,2018-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cross-field category)。在JACS,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 Macromolecules等国际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百篇,被引用一万余次, H 因子50。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中国专利6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发现、引进和培育的机制,建立“校-院-团队”三级人才引育责任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引育支持条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今年,学校入选者的学科主要分布在工程学、跨学科领域、化学、材料科学等,人数增加5人。



人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