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p>
<p> 权威评点:</p>
<p> 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院士):在“德润生”大米的宣传材料和新闻报道中,我的名字曾反复出现,其中多次引用了我对“CEB稻米技术”开创性的赞誉。但是,“德润生CEB营养米”的研制者——武汉德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股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科学家张政铨的女儿曾邀请我参加“德润生”大米的研讨会,被我拒绝了。我认为宣称,“这种CEB稻米的诞生,意味着我国微生物技术研究在农作物开发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是不负责任的。</p>
<p> 参见本报:5月5日《天价大米一团科学迷雾》</p>
<p><strong> “酸奶猪”更安全</strong></p>
<p> 事件概述:</p>
<p> 10月份,在天津的各大型超市,一种名为“酸奶猪猪肉”亮相。与一般的猪有所不同的是,“酸奶猪”从出生到出栏,全程喂养生态乳酸菌。商家宣传,2007年初,位于天津的养殖公司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地生产。之所以考虑养殖“酸奶猪”,是因为人们对猪肉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由于猪在生长过程中一直喂“酸奶”,猪不会生病,因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等添加剂,猪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肉质鲜嫩”。而这种酸奶猪猪肉的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三倍。</p>
<p> </p>
<p> 科学揭假:</p>
<p> 给猪喝酸奶,能够给猪补充蛋白质,提高猪的免疫力。但是,这与往饲料里添加一些含有蛋白质的成分,如大豆粉等物质的效果是一样的。猪吃了酸奶后就可以完全不用抗生素,这很难做到。</p>
<p> 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被猪吃后,经过胃肠道,绝大多数都已经死亡。即使有个别的益生菌能存活进入到猪的体内发挥作用,量也是很少的,而与其体内的其它细菌相比,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很难说通过吃这些菌就能改变整个体内的环境。</p>
<p> 酸奶主要改变的是消化道环境,如果是呼吸道传染、接触传染、血液传染的疾病,喝酸奶起不到任何作用。</p>
<p> 权威评点:</p>
<p> 赵兴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教授):要想真正做到猪肉的抗生素和无药物残留,要对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把关。而养殖中又要对饲料原料、饲料配制与加工、养殖场管理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商家利用制造的噱头高价出售和普通猪肉无异的酸奶猪猪肉,对消费者是一种欺骗。</p>
<p> 参见本报:10月24日《质疑高价“酸奶猪”》</p>
<p><strong> 体细胞治疗乙肝</strong></p>
<p> 事件概述:</p>
<p> 一篇以“体细胞治肝: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为标题的文章在2008年上半年经常被北京各大媒体刊载。文章中宣称,解放军第261医院在运用“体细胞治疗乙肝”取得新突破,能够使部分患者彻底摆脱乙肝的困扰。</p>
<p> 不仅是解放军第261医院,南宁303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等全国近十家医院也先后开展了“体细胞治疗乙肝”的治疗项目。解放军第261医院的体细胞治肝技术”宣传手册上写着:该技术“不服药、不手术、不住院、康复快、安全可靠”,乙肝患者接受这项治疗的费用非常昂贵,第一个月平均1.6万元,第二、三个月平均是1.3万元,且一次交清。</p>
<p> 科学揭假:</p>
<p> 体细胞治疗疾病,尤其是乙肝,在国内外都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没有进入临床治疗。在参加国内外乙肝学术交流会议上,也没有医学专家提到过。在国内外的专业医学学术期刊上也没有看到过相关论文发表。</p>
<p> 各大军区的卫生部没有权力审批开展此项治疗项目。而目前被总后卫生部批准开展生物疗法乙肝技术只有302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一家医院。</p>
<p> 卫生部从来没有批准过有关“体细胞治疗乙肝”技术的临床试验,也从来没有任何一家医院和科研单位申请过这项技术的临床试验。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从来没有批准有关“体细胞治疗乙肝”技术的相关药物的批号。</p>
<p> 权威评点:</p>
<p> 王福生(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302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乙肝的治疗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医学难题,生物疗法乙肝技术还是新生事物,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但是现在有些人就是利用人们的不熟悉,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目的,通过大众媒体扩大宣传这种技术的疗效,并且收费非常高,使一些乙肝患者上当受骗。</p>
<p> 参见本报:2月25日《军队医院神秘乙肝疗法调查》</p>
<p><strong> 罂粟籽油抗癌</strong></p>
<p> 事件概述:</p>
<p> 4月中旬,粟籽油进入北京市场。翠微大厦、燕沙和新光天地都设有专柜。并宣称,“罂粟籽油可用于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及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血胆固醇过多、高血脂和肥胖症,以及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碍等,还可用于皮肤病等辅助治疗;另外,也可作为癌症化学预防在临床上使用,对化疗、放疗能显著抑制苯并芘致癌的危险性,因而具有相当有效的抗癌作用。”……而每盒1580元的天价更是令人瞠目结舌。</p>
<p> 科学揭假:</p>
<p> 罂粟籽油目前已被国家五部委纳入新资源食品范畴。对于新资源食品,卫生部明文规定,禁止宣传或暗示产品的疗效及保健作用。</p>
<p> 从脂肪酸组成方面来说,罂粟籽油是一种比较好的食用油品,因为它富含对人体有益的油酸、亚油酸、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容易被人体吸收。不过从营养价值方面来说,并没有比普通食用油高很多。</p>
<p> 罂粟籽油厂家对于广告中出现的“神奇保健疗效”根本拿不出科学依据作为佐证。</p>
<p> 权威评点:</p>
<p> 梁建辉(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新药开发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罂粟籽可预防癌症,抗癌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未看到过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和文献。罂粟可以治疗咳嗽、哮喘等疾病,但主要是其活性成分吗啡起作用,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认为罂粟籽也有这样的效果。理论上来说,如果有疗效的话,就会含有吗啡这类令人上瘾的成分,而如果把这些去掉的话,就不一定具备这样的功效。厂家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将功效与普通食用油类似的罂粟籽油售卖高价,对于消费者是一种欺骗。</p>
<p> 参见本报:1月21日《罂粟籽油有神奇功效吗?》</p>
<p><strong> ACR美容术</strong></p>
<p> 事件概述:</p>
<p> 2008年上半年,一种名为“ACR”的美容术在北京各大美容院流行,手术需要3.6万元。据称,该美容术技术来自于瑞士雷士公司。其原理是将富含多种生长因子的ACR自体血浆注入真皮浅层中,刺激大量胶原蛋白、弹性纤维、胶质等的产生,直接参与和调节人体皮肤细胞的代谢、激活皮肤细胞的生物活性,修复损伤的细胞皮肤,使皮肤变得年轻。</p>
<p> 科学揭假:</p>
<p> 出品ACR技术的雷士公司,早在几年前就被注销了公司资格。</p>
<p> 所谓ACR,就是非手术拉皮,又称内源性生长因子注射除皱。内源性生长因子就是“富含血小板血浆”,有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血小板中含有许多生长因子有关。但并未见到“富含血小板血浆”有“抗皮肤衰老”作用。</p>
<p> 肌肤的衰老是从骨骼到面部表情肌肉,再到皮下脂肪,最后到皮肤的。细胞20-21天要代谢一次,100多次代谢后完全死亡,如果一味的不停代谢,违反了细胞的正常代谢,会形成肿瘤。</p>
<p> 权威评点:</p>
<p> 陈焕然(著名整形医生):我每天要接触10多个女性患者,很多是因为在整容机构注射了一些宣称可以美容的物质后出现更为严重的皮肤问题而来就诊的。目前,美容业中打着高科技旗号坑害消费者的人很多,ACR美容术也是其中的一个。</p>
<p> 参见本报:3月31日《调查ACR美容术》</p>
<p> 科学揭假:</p>
<p> 俗称的“先天智障”病症,患者的ATD角确实比正常人偏大,通常都在40度以上。但是,诊断这个病,不仅看右手手掌ATD角的大小,还要看右脚大拇指的指腹纹理是否异常。</p>
<p> 从表面现象来看,ATD角似乎与智力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到底是不是因果关系,目前还不清楚。</p>
<p>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智力一般都是正常的,但其ATD角从30度到80度不等。</p>
<p> 权威评点:</p>
<p> 张海国(中国遗传学会肤纹学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国外也有人通过皮纹测试智力,不过,都没有得到权威的、专门的医学组织认定。国内的这些测试系统也没有得到过中华医学会的认可。目前,国际上没有任何一家医学单位可以做医学测评的指纹测试。指纹检测只能算是一种计算机技巧,通过搜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人们可以把这作为一种体验,但进行高价商业推广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p>
<p> 参见本报:12月22日《指纹测天赋:科学争议》</p>
<p><strong> 钛项圈治颈椎病</strong></p>
<p> 事件概述:</p>
<p> 2008年,在全国各大商场超市售卖的“法藤”钛项圈销售火爆。目前,“法藤”一家店一个月的销量都在20多万元。地段好的店一个月的销量可以攀升到90多万元。法力藤专卖店在北京已经开了33家。</p>
<p> “法藤”钛项圈的相关宣传称,“钛具有特殊的电流特性,对人体会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戴上能缓解颈椎疼痛。</p>
<p> 科学揭假:</p>
<p> 钛属性生硬,化学成分稳定。通常情况下,它不可能与水溶解。即使厂家宣称的保密技术真的让钛与水等其他物质融合,那么在钛具有了生物活性的同时,也不能排除钛会因为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融合产生毒性。</p>
<p> 灵敏电流计可以测出最小10微安的电流。但经过测试,钛项圈不带电。从物理学的角度,钛项圈没有电流特性。</p>
<p> 在医学上,治疗或缓解颈椎病的方法就是牵引,如果病情严重就要进行手术。而“钛金属治疗”在医学文献中并没有记载佐证。</p>
<p> 权威评点:</p>
<p> 黄光民(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消费者一般看到厂家提供专利号、国家知识产权证书,就会认为产品有一定的保障。其实,申请专利的条件就是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并不需要提供科学的解释。钛项圈在用销量数字和人体感应作为它好用的评判,我认为,这存在心理误导。国家监管部门应该对医疗保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的规范化给予重视。假如监管部门对保健品的引进,甚至制度审核并不十分明确,商家就会在广告中夸大其词,欺骗消费者。</p>
<p> 参见本报:11月3日 《钛项圈治病:缺乏科学性》</p>
<p> <strong>“金香玉”价值超黄金</strong></p>
<p> 事件概述:</p>
<p> 1991年,陕西农民卢礼平偶然发现,一块有巧克力香味的石头。这种散发巧克力味道的石头,从此成为声名远扬的“香石”,而“金香玉”三个字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了“香石”的代名词并迅速成为奇石界的极品,身价曾经高达每克360元至380元人民币,是当时黄金价格的4倍。</p>
<p> 科学揭假:</p>
<p> 陕西省政府专门设立了课题对“金香玉”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春云经研究得出结论:陕西发现的“金香玉”就是岩玉石或大理石玉石。而这种石材很常见,并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p>
<p> 巧克力香气的产生有以下可能:香气通过裂隙发育导致扩大的矿物孔隙度进入或通过表面蚀变导致扩大的矿物孔隙度进入,因此这种香味不仅不可能持久,产生过程还可以通过人工方法来复制。</p>
<p> “金香玉”的概念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唐代苏鹗撰写的《杜阳杂编》中曾提及的“香玉辟邪”,这是关于“香玉”二字的最早记载。但文中提到的“香玉”,与这种巧克力味的石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香玉是琥珀。</p>
<p> 权威评点:</p>
<p> 张如柏(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卢礼平发现的“金香玉”成分并不特殊,是一种很常见的石材,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宝石。消费者不应跟风购买,而被欺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