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
要考哪门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
高考成绩分平时和统考两部分
澳大利亚的高考叫HSC,每年10月举行,一直考到11月中旬,考试科目有100多门。HSC考试规定,考生必须选取6门基础课程,然后再选择1到2门扩展课程。由于带有选择性,所以并不是你的同班同学要一起参加考试。所以在高考期间,就会出现参加该考试的同学去考试,没考试的同学继续上课的情况。
HSC的考试成绩虽然是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依据,但这个分数却由多个部分组成。据了解,澳的高考成绩分平时成绩和统考成绩,二者比例大概一半一半,这就避免了一次考试的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平时成绩分两种,一种是普通小测验,另一种是SACS。SACS是记入高考成绩的,每门课每年大概有4至5个SACS考试。
各国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评价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他们认为,这里的高考制度是多元化的,体现在多元设置的考试科目,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丰富灵活的评分方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学课程、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德国
最后三年平时成绩占50
%中学结业考试成绩占50
%严格来说,德国的高考相当于国内的毕业考试,即会考。根据成绩和个人意愿,德国孩子初中毕业后可以分别升入普通一类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综合中学。
其中普通一类中学的功课难些,但拿到这类高中毕业证书后,学生只需申请大学而不用参加高考。换句话说,德国孩子上大学不是靠高考成绩,而是用最后三年的6学期平时成绩的50%,加上最后的中学结业考试的50%去申请的。而6个学期的平时成绩,是每个科目每学期6次考试的综合平衡。
不过,并不是有了较高的会考成绩就一定能上大学。德国大学在挑选学生时,不仅看他的会考成绩,学生的领导才能、外语水平、打工经验、社区服务经历以及荣誉奖状等,都成为学生被录取的筹码。
当然,实科中学和文理综合中学的学生毕业后也有上大学的机会。在柏林州,《柏林高校法》第11条规定,实科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力的学生,如受过与申请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并有4年以上工作经验,或通过国家技工考试,就可到大学申请2至4学期的短期学习,然后参加高校考试委员会的考试,如通过就可被正式录取,最后获得大学毕业证书。
评论我国高考:
“一种无情的高效率”
很多外国人对高考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残酷”。英国路透社今年6月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标题就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令人恐惧的高考”。
如今,英文媒体已普遍采用“gaokao”这个汉语拼音来替代“中国大学的入学考试”。美国网络杂志“石板书”(《SLATE》)对高考的含义作了这样的注解:“kao”意为考试,而“gao”指这一考试的高度和难度,同时暗示它对考生前途的“胁迫力”。不过,一些国外人士同时也认为,高考制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即一种“无情的高效率”。
形容考生家长
“就像等待妻子分娩的丈夫”
除了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备受争议外,家长也日渐引发更多关注。新加坡媒体注意到,高考在中国已经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一家子的事。高中生为准备考试拼搏的过程中,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用功”。有报道称,家长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孩子能考出尽可能的高分。
国外媒体还注意到,就在中国高考那几天,考场外的家长们全程守候,“就像是等待妻子分娩的焦急丈夫一样”。高考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迟到,“就像灾难一样可怕”。
关注考生量下降
“留学人数超过了日本”
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教育泡沫是否已经破裂”的报道: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0%,大量新校园开工建设。许多学校由于背负债务,只好以质量低下的学生来确保学费资金的源源不断。现在这一泡沫似乎已经破裂。一些地区的高考数据表明,报名人数大幅下降。既然大学毕业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许多学生也就不再加入这场赌博。富裕家庭的孩子到国外留学的越来越多,其人数超过了日本。仅北京去年就有3000名考生参加了美国大学的考试。送孩子到国外念高中这一现象目前已呈增长趋势。
谈论高考吸引力
“是底层人改变的机遇”
有美国媒体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寻求大学教育。高校教育至少可以令学生们绕过蓝领工作,迈向高阶层。可以看出,高考的一个最大好处,是令很多底层的人走出贫困和改变身份的机遇。”
考生:澳大利亚马休
经历:高考失误 靠平时好成绩
最终上了著名大学
记者认识的一个澳大利亚学生马休,在去年的高考中失误了。但由于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灵活,他得到分数后并未像许多一考定终身的学生一样,垂头丧气甚至大哭。
他对记者说:“我的平时成绩很好,我相信老师对我是公正的。”果真,凭借优秀的平时成绩,这个孩子最终上了著名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建筑系。 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