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就业信息 >> 求职资讯 >> 求职动态 >> 浏览文章
揭开高校“被就业”暗藏的“天机”(2)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高校的动机在于恶意作假提高就业率就业率反映高校就业工作成效,甚至决定院系、专业的去留,有的学校为了让数字看起来体面些,就全然不顾学生利益。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样的现象较多出现在二、三线高校,尤其是特色和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院系,就可能藏着被就业的影子,具体可能有三种情形。

 

    一是被逼迫就业。学校催促学生找工作,交回三方协议才能换取学位证。如果学生不交协议也不领学位证,那么学校同样能把学生从毕业生总数中剔除,从而降低就业率的分母。

 

    二是被假装就业。有的学校把学生拉到一些餐饮店等企业参加短期打工,实习上几个星期,就一律计入就业

 

    三是被瞒着就业。个别学校和某些企业心照不宣,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纳入就业人数中。

 

    “敢搞被就业的学校,属于胆子贼大贼大的,因为白纸黑字写着,一查就会露馅。这位负责人说。

 

    但最大的受害者显然是那些被就业的学生。他们非但没有得到母校的什么帮助,反而成了借以换取名声和赞誉的牺牲品。

   

    饮鸩止渴之举必须得到喝止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背景下,个别高校为了让就业率看上去更美,竟然让一些根本没找到工作的学生被逼迫就业被假装就业被瞒着就业,这种公然背弃规则、弄虚作假,甚至不顾自身名誉、不惜侵害学生的行为,让人倍感沉重而心寒。

 

    纵观一些网站和论坛,众多网友对于被就业的感想和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被就业对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是一种恶意的违背。一些网友认为,就业率的统计有明确的规则,其概念包含了出国、升学等确定有出路的毕业生。但把并没有出路的学生硬生生投到一条子虚乌有的就业之路,则是公然在搞潜规则,甚至反规则

 

    二是此举无情地伤害了毕业生。一些网友说,学生一旦被就业,为就业率作完了贡献,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学校自然也就无需再了,这种行为只会让学子们由爱转恨,抹掉学子心中对母校的深情。

 

    三是这种公然造假已成为欺上瞒下的政绩工程。让就业率指标看起来更体面,自然能提升学校的地位和形象,乃至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和肯定。正是在这种扭曲的政绩驱动下,一些高校不惜铤而走险,不仅自欺欺人,拿着作假的数字应付、逃避促进就业的责任,还忽悠了政府,扰乱了决策。

 

    上海市总工会就业专家陈晖认为,部分高校的被就业行为,最终是一种损害自身诚信和名誉的饮鸩止渴。学校弄虚作假的必然结果,不仅是人心背弃,也终会被揭露、被查处从而名誉扫地。

 

    事实上,对于包括被就业在内的一些就业率造假行为,教育部一直明令禁止。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针对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提出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不过,在一些高校,这样的禁令还未有效阻止被就业的悄然滋生。对此,有专家建议,各地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于有关部门或媒体查实有据的,应予公开点名,并对这一违规行为进行惩处、问责和整治,情节严重的理当一票否决

 

    有专家认为,对于被就业乱象的产生,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有所反思。就业率作为一种决策的参考,可以反映一些基本情况,但个别决策者如果眼中只盯着数据,搞就业率低于多少多少就减少招生甚至停止专业这类僵硬的指标化管理,且缺乏有效的监管,那么,这种评估体系也难免导致弄虚作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对此,有观点提出可通过权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统计就业率,这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