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青年便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标志意义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行动特征。尽管如此,青年发展在根本上仍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60年来青年群体发展变迁的轨迹,我们看到,在独立、自主、繁荣的大道上走过60年的新中国,终于造就出了心胸广阔、视野高远、思想敏锐,不断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思想者》副刊特邀5位中青年学者,就60年来中国青年成长的标志性事件与话题作一次回顾与展望。
小时候对“知青”的模糊印象:一方面他们是很好的老师或医生,另一方面是他们讲究吃穿,偷鸡摸狗或打架斗殴。总之,和我们“山里人”处处不一样。而刚刚到了求学的年龄,这些人似乎一夜之间便无影无踪,以至于对“知青”的真实面目竟然无从领略。现在想来,几千万已经掌握一定知识,具备劳动能力而生活在城市中的青春少年“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确是一种传奇。
时隔不久,一个孩子读书有出息的最高标志就变成能出国留学,再后来,被广泛赞扬的则是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效力。这种剧烈变化的背后有一个社会历史的脉络,即有知识的青年人,其理想何在,其价值何在,其出路何在,特别是面对城乡差距的社会现实,这些问题尤其尖锐。
知青传奇
个人以为,“知青传奇”的现实源头一方面是大批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难题,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农村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但是,历史的残酷在于个人的意愿会发生变化,国家的力量有其极限,所以,“知青传奇”最后以“返城”作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