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来袭,气温骤降。学校的老师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学生却必须穿校服,而校服一般为较薄的春秋装,难以御寒,里面套棉袄又套不进去。学校负责人表示,穿校服上学是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武汉某中学这项学生必须穿校服的规定,令许多家长感到担忧。
学生行为当然需要规范,但规范应该有度。且不说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是不是一定会产生很强的教育效果,果真有此妙用,也应该在特殊时期适当变通一下。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才符合教育的规律,僵化而死板的教育方式从来就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更与真正的教育规范格格不入。
在笔者看来,这种名为“规范”的所谓教育管理行为,其实质就是一种“教育霸道”。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强调一种服从意识,学生必须对来自教育者的命令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校教育者对学生便有了一种先天性的“霸道”意识,这种意识使得教育者习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界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行为,并将这种教育行为自我定性为“教育规范”——“教育霸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教育霸道”事件一直屡见不鲜:“六一”期间孩子们为给领导表演节目而在烈日下晒晕;冬天孩子们身穿夏装表演集体操;至于学校逼迫女生剪去长发的新闻,更是不绝于耳。
受相关教育法规的威慑,教育者的“教育霸道”也许不像过去那样锋芒毕露,譬如公开体罚学生等。但是,“教育霸道”的心态却一直根深蒂固,只不过采取了更为冠冕堂皇的称谓而已——“教育规范”,有的甚至还贴上了“挫折教育”、“勤俭教育”等标签。新闻中那所学校,就把这种穿校服的所谓“规范”意义给阐释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全然没有考虑到在寒冷天气里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规范”会带来怎样的副作用。
教育规范本没有错,但当“教育霸道”以“教育规范”的名义出现时,这种规范便显得霸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