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教育的灾后重建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头等大事,建什么和如何建更是校长们迫在眉睫的难题。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灾后教育高位重建的双重背景下,成都市教育局提出“先从校长抓起”,以推进成都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在成都大学的支持下,历时数月调研全市校长培训需求,反复论证培训方案,经局党组审定后,报分管副市长和市委常委同意,于2008年暑期启动了“千名校长大练兵”的校长全员培训活动,着力提升全市教育的软实力。
培训实况:规模最大、纪律最严、跨度最长
“大练兵”活动历时一年,全市1086名公、民办中小学校长参与,40所中小学提供实训研修现场,40余位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界的专家学者、教育领导、优秀企业家组成的专家组全程跟进,市教育局有关处室和20个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全程介入。培训分成集训、实训和“大阅兵”三个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通过启动仪式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每一个阶段人手一册《学习指南》,按需施培,从细节入手,半军事化管理,确保了培训有的放矢、规范有序。参训校长在培训期间提交了包括3篇《实训学校考察报告》、1篇《本校发展问题报告》、1篇《教育著作阅读报告》在内的“家庭作业”以及与本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的“结业论文”,并参加面向市民的、答辩小组(由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教职工代表等组成)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定成绩的公开答辩或宣讲。市教育局整理出每一位参训校长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疏理出每一位参训校长提出的教育管理问题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和协助解决。市教育局还在2009年暑期对各区(市)县综合排名末两位的校长组织强化班培训,对结业成绩排名末十位的校长进行末位警示。
各方评价:专家称赞高效、校长肯定效果、市民感谢政府
“大练兵”活动赢得了校长、培训专家组和市民的广泛认同和好评。专家指出,本次培训目标清楚,研修主题清晰,各个阶段任务明确,内容紧扣教育现代化的管理要素,分类别分层次在真实的管理情境中开展实训,且实训学校提供的管理案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激发了校长学习的内驱力;各专家团队的平等参与,专业引领和高水平的学习示范,弥补了个案学习的片面性,促进了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提升了校长的学习力。在实训的过程中,城乡校长相互交流,既促进实训学校经验的理性提升,也促使参培校长厘清办学思路,反思教育管理问题。不少校长不仅将学习的收获及时传递给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搞了很多“自选动作”:有的带着副手参与实训研修,有的分头组织班子成员跨班“蹭课”,有的课后把实训场地拓展到了组内的兄弟学校,掀起了一股全市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的新风气,扩大了校长们的学习视野,以班组为单位逐渐形成为研修共同体乃至发展共同体。如九年一贯制班上的校长们通过实训形成了“共同体”,班上一位极重灾区的校长拟在板房学校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学员们闻迅后就自发组织起来到该校与他共同设计方案,这位校长不禁感叹:“千名校长大练兵,真是练得校长一条心啊!”
国内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大练兵”活动的盛况和成效。《成都日报》直接以成都市民的评价“培训的是校长,受益的是学生,满意的是家长”为题发了内参。《中国教育报》分别在2009年5月12日和8月18日采访并专题报道了大练兵活动助推灾后重建的情况。《人民日报》也以“城乡统筹的大规模干部培训新举措”为题刊发了内参,并在5月12日的防震减灾特刊上,以“灾后教育怎么办?——成都千名校长大练兵纪实”为题,高度肯定本次大规模校长培训“注重‘研训一体、实践导向、问题探究、合作共赢’的校长研修共同体的建立,注重校长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为校长群体搭建起互动发展的平台”,助推了成都教育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发展。
培训经验: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的大规模培训新模式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以“大练兵”为内容申报的科研课题通过了省社科联组织的专家盲审(初审)、学科组专家无记名投票推荐和省社科联党组审定,作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类课题以及唯一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其余的均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课题,获得省“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标志着“大练兵”的深远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此大规模的校长培训无前例可循,实现了5个创新:
一是培训理念创新。成都市一改过去“适应需求、协助发展”的被动培训观,树立了“引导需求,引领发展”的新培训观。关注每一位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培训过程,促进了培训者角色的转型,凸显了行动研究式校长培训的鲜明特征。
二是培训内容创新。充分利用了大规模培训中组织结构良好、信息交互性强、资源整合力度大等优势开展培训,以实践为价值取向,培训目标明确,主题聚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交互学习,促进校长生成有结构的管理知识。
三是培训形式创新。打破按行政层级分级培训的桎梏,异质组班学习,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同一个研修平台,通过相互关联的培训环节,产生了积极的区域联动作用,促进了研修共同体乃至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建立。
四是培训体系创新。各级联动,层层把关,建构了市、区、县、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专家团队、班级的立体管理网络,形成了精细化管理的操作模式,为大规模培训奠定了组织基础,确保了培训能落在实处。
五是培训成果创新。搭建广泛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本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培育了23个成熟的不同类别特征的城乡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培训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培训成果接受社会检验,使培训的过程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过程,树立了灾后教育干部队伍高位重建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