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海南省投入2亿多元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共撤并整合221所教学规模不足100人的“麻雀”小学和26所初中,优化了农村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确保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黄欢、黄旗原本是海南中部山区五指山市南圣镇番道村小学的学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她们俩被安排到南圣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读书。“这里的老师讲课讲得比村里的老师好多了。”她俩说,“我们是09年秋季才来到镇上就读的,从周一到周五都寄宿在学校,除了每周每人带来6斤米和生活用品,其他所有费用都不用交。”
南圣中心小学副校长黄玉梅说,中心小学原来只有400多名学生,我们还要管着9所村级小学,无论对学生和学校都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经过这一轮教育布局调整,该镇9所村级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到中心小学来了。
“09年秋季开学后,学生们没交一分钱,只注册名字就可以上学了。家庭困难的住宿生每个月还能领到补助。以前一些因贫辍学的学生现在都重返校园了。”黄玉梅说,一批能力突出的村级小学教师经过培训后也进入了中心小学教书,增强了中心小学的教学能力。
海南省教育厅计财处处长范敏介绍,近两年,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出生率逐年下降,适龄儿童的急剧减少和农村学生涌入城市和县城就读,使得农村中小学校校均规模逐年减少,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师配备难以实现学科专业化,办学效益不高。
据统计,2009年,海南省小学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学校和教学点占43.5%;初中在校生不足300人的学校占31.09%。调整中小学布局后,全省普通小学比上年减少221 所,但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却上升到99.76%,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教学质量提高使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9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贤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并不仅仅是撤销“麻雀学校”,而是在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的前提下,根据科学规划、先立后破、方便就学、稳妥推进的原则,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资源整合,先建设后撤并,保证建成一所完善一所、巩固一所,让学生受益,家长满意,达到农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
2009年,海南省结合贫困地区“教育移民”工程、建设10所用于教育移民的思源实验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农垦学校移交地方管理等工作,共投入2亿多元,科学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按照校点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扩大的要求,海南省提出原则上一个乡镇设置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1至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1至6所完全小学。覆盖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原则上设一所初中,学校规模要达到900人以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由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采取邻近乡镇联合办学或举办九年制学校等模式。同时,对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地方的学生仍然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目前,经过整合之后,海南省普通中小学共有校舍1134.9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2.55万平方米;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5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29%,比上年提高了0.3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