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族加分等教育争议问题,在昨天下发的教育部2010年工作重点中都给予明确答复。今年教育部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去年高考引起关注的“民族加分”问题,在今年的工作重点中特别写明要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
当初,高考加分的制度设计初衷,不无善意,本质上是维护教育公平,但在演变中已经越来越背离本意,反而成为戕害教育公平的突兀符号,这可从公众的观感中得到证实。此前,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的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教育“越来越不公平”,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高考加分兀然名列三大教育不公现象,耐人寻味。
毋庸赘言,稍加留意即可发现,一些高考加分的确名不正言不顺,已经越来越泛滥化,越来越扭曲化,越来越腐败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考加分乱象?高考加分为何发生了变异呢?原因自然林林总总。
比如,加分标准过于宽泛。根据教育部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有5大类情形可以加20分投档,5类加10分投档,3类优先录取。有人统计,上述情形在全国各地衍生了将近200条各类地方性加分政策。更加难以统计的是,这近200条地方性加分政策,又蕴含着多少“弹性空间”。(2009年7月27日新《瞭望东方周刊》)加分标准一旦过于泛滥,必然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当然,也因为有人想浑水摸鱼,才导致加分标准的制度口子被撕得越来越多。
再比如,审核缺乏足够严格。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认为,缺乏严格的程序性审查,导致很多加分通过黑箱操作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现在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在实行公示制度,但透明度还不够。诚然,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必然无所不用其极,不该加的加,打擦边球,钻制度漏洞,生搬硬套,为的就是加分。此时,监管部门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沆瀣一气,媾和一起,不合理不合规的加分必然一路绿灯。
其实,无论是加分标准过于宽泛还是审核缺乏足够严格,其背后都舞动着权力腐败的魅影,前者说明权力不作为,后者说明权力乱作为,两者的共性都凸显权力不安分。
同时,我们还悲哀地发现,除了正常该加分之外,但凡那些能够成功加分的人,往往非富即贵。比如,去年,浙江绍兴一中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权势子女组成了“加分俱乐部”,一时引得舆论哗然。至于去年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亦被相关部门查处,调查显示,其父系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卢林琼。
这说明了什么?起码说明了高考加分之所以发生变异,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与监管部门涉嫌腐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权势家庭“长袖善舞”,汲汲于寻求不正当利益有关,这同样是一种腐败,那些掌握权柄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利益自肥的驱动下搅浑了高考加分。
因此,欲规范高考加分,归根结底还是先从规范不安分权力入手。一方面积极清理不合理的加分政策,另一方面在加分的全过程中尽最大程度公开透明,便于公众监督。 段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