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企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定位,只是顺德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优质职业教育才是最终目的。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由于双方的利益不对等、目标不一致、动因不相同而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难见成效。但在顺德,从上世纪90年代借鉴德国“双元制”开始,到2009年海信科龙公司为梁銶琚职校单独建立“梁銶琚职校生产线”,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记者看到一组统计数字:近年来,学校每年为顺德培养活跃在美的、康宝等知名企业和餐饮业的毕业生1000多名,而为各个企业委托培训的员工则每年保持在万人以上。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归,这是顺德职业教育存在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利用职教资源,提高员工职业素质,这是企业优化与增产的重要措施。顺德校企合作,可谓相得益彰。
20年来,顺德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中,创造出就业主导、政府服务、战略伙伴、交叉培训、工学交替、“订单式”、“冠名式”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如顺德中专汽修专业分别与丰田公司和通用公司合作举办“丰田班”、“通用班”,学校引进公司培训教材补充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公司规格培养学生,公司为学校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备,丰田公司还设立每年3万元奖学金,资助学生学习。勒流职校与骏业电子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骏业班”,在企业为“骏业班”建设了教室和宿舍,实现“零距离”教学。
顺德职教的校企合作结满了丰硕的果子。3年多来,仅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就面向社会、企业开展了超过1.2万人次的培训。2007年9月,勒流职校与骏业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企管班”,按照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在4年内每年为企业培养40到50名中层管理人才;被称为“粤菜开山鼻祖”的顺峰集团,将梁銶琚职校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厨师的上佳人选,现在集团1/3的厨师来自这所学校;与容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已久的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则把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企业招聘生产一线员工的一条重要途径,计划每年通过校企合作招聘员工;2009年,海信科龙公司更是为梁銶琚职校建立了一条独立的生产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德职业教育留下了一串创新而坚实的脚印,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试验田和样本,也成为顺德教育声名远播的品牌。
【点评】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少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也在不断调整,过去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关注更多地是放在对高端人才、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骨干的吸纳上。但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需要更多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追求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着眼未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当更多地站在国家发展和解决当前劳动力结构性缺失这样一个战略角度去思考更长久的合作,这样既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生的出路问题,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
?专家观点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
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企业提供人才标准,学校对接产业需求。在许多地方,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政府、企业、学校三者间的关系,在顺德得以理顺。这就是被顺德人称为“官产学”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顺德模式”。
“顺德模式”最大的启示就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与学校这三大力量拧成一股绳。
政府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整合和顶层规划的设计。顺德区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通过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避免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的重复设置,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企业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引领和人才规格的确定。企业介入职业教育,其产品附加值就高,利润就增长。而各有侧重的产业集群制造业,需要与之匹配的技能人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依赖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需求。
学校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顺德职业学校身兼数“职”,既根据经济发展建设品牌专业,又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既招收全日制学生,也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培训和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
政府企业学校拧成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