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陈琪,老家在安徽省六安市。现在是上虞市新市民学校和爱心民工子弟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
在上虞,陈琪在外来务工者中有口皆碑,这是因为他自筹资金创办了两所专门为民工子弟就学的学校,目前在校学生达1267人。
在他学校读书,如果打工者因为生活困难交不出学费,依然可以打“白条”。时间久了,陈琪也没再向他们收钱。近两年来减免了近百位学生的学费。
虽然每年亏损,但他觉得很值得。
外来民工子弟入学难
他触发了办学念头
2003年前,陈琪也像村里的其他青年一样加入打工大军的行列,他落脚点最先选择在温州。
“我儿子到了去幼儿园的年龄,但去当地的托幼机构不仅要交纳一笔昂贵的赞助费,而且名额有限,要开‘后门’。”陈琪回忆,最后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名额被人顶了,让他很失望。
无奈之下,陈琪以每个月900元的报酬聘请了一名幼教老师,专门在家看管儿子。这事很快传开,许多老乡主动找上门,希望陈琪家的老师能够招收自家的孩子,他们愿意出一部分钱。
就这样,陈琪办了家托幼所。这时,当地教育部门找上门来了。由于没有经过审批,托幼所被取缔。
同年,陈琪离开温州,来到上虞做点小生意。但他了解外来民工子弟求学困难,办学校的念头与日俱增。
于是,他开始与上虞市教育部门联系,希望能够取得一纸批文。而此时,上虞教育部门正为大批民工子弟求学难而发愁。
双方一拍即合,陈琪开始筹建上虞市爱心民工子弟学校。他拿出了全部积蓄,还从老家借了一笔钱,凑成57万元,才造起一幢教学楼。
2004年8月,占地2500平方米的上虞市爱心民工子弟学校开始招生。第一年招了268名。
来学校做老师的
都是想为民工做点事
这一年,陈琪一边做生意一边管理学校。而教师的招聘更让他发愁:“我在网上到处发布招聘教师的帖子,对方一听微薄的工资,大多失望而回。”
让陈琪受到鼓舞的是,有许多教师并不是冲着薪水而来,而是和他一样,出于能为民工子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今学校已有各类教师46名,分别来自安徽、江西等6个省市,其中也有上虞本地人。
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大多身兼数职,像来自江西的王从新老师,他既教科学、数学,还要教美术。工作辛苦,待遇却不高。“目前是小学老师每月1400元,初中老师每月1500元。”陈琪坦言说。
陈琪告诉记者,前些天一名余姚老板用轿车送女儿到学校报名任教。她不缺钱,但喜欢我们这里的环境,一方面能锻炼人,另一方面为民工子弟做些有意义的事,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