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权威的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博客上连续发出《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等文章。这组文章引起社会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的广泛关注。记者近日调查了北京地区小学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发现现行教材中选用的部分名家名篇也存在被大量修改的现象。对于名家名篇在小学教材中被频频改动的情况,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叶开先生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
叶开博客
任意修改名家名篇是“削足适靴”
叶开先生在博客中,对现行语文教材中擅自修改名家名篇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不是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而是认写文字,同时也是阅读经典。
“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叶开先生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名家名篇选入课本,根据时代的要求适当编辑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编撰者以削足适靴的手法,把固化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方法强加进名家名篇,伤害到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叶开先生把这些“掺过沙子”的课文比作三聚氰胺,将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害无利。
记者调查
北京现行小学教材多位名家名篇被改
据了解,北京市大多数中小学现行语文教材有两种版本: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本文入选教材时有改动”,这样的备注在现行两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昨天记者随机抽取翻阅了几本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通过粗略对比原文,发现不少名家名篇都存在改动现象。
改动最大的要算我国著名作家学者许地山先生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这篇被安排在第15课的短短不到600字的文章竟修改了30余处,从具体用词到语气表达,从标点符号到句式结构,可谓“惨不忍睹”“面目全非”。例如,原文中将花生与其他果实作对比时写道,“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人教版的教材则简化为,“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改后的文字似乎“简明”了,但是原文中的那种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势之美荡然无存。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巴金的名篇《鸟的天堂》中,记者发现也存在类似现象,除了大量词句被修改外,原文所描写的榕树的量词也由原文的“棵”改为“株”等等。而记者在课文后的“句子摘抄”的课后作业中看到,被编者改动过的“一株”、“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正在摘抄之列,是学生进行体会的重点,带有较明显的教学意义。
此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梁晓声的《慈母深情》、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刘绍棠的《师恩难忘》等名家名篇也都存在类似现象,有的篇目除了大量删改,还生硬地加进了一些编者的“串词”以表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