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塞车塞车。
15、出租车司机老是不认路还给你绕路。
16、到处都在拆,像个大工地一样。
17、……
一直写下去,至少能列出一百个让人决定逃离北京的理由,在北京这么久,印象里见过的人都是对北京有诸多不满,有土著有北漂,但是,问题却是:即使有两百个逃离北京的理由,为什么我们都还没有离开?
大四时候一个人跑到北京,住在五道口十人间的集体宿舍时,买了本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上东京》,书里的漫画和故事打动了很多奔赴北上广的漂泊者,但真正打动我的,却是后记里直子的一段话,大意是其实当年离开温暖安逸的老家来东京时,不过是一个想法:也许到了东京,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吧?
我从小城市来的,虽说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可是仍是个骨子里传统的城市。在那里,能看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同样能听到青春提前结束的哨声。虽然不情愿,但是在那里,青春变成了孤岛。一个人却很难为自己生活,青春梦想总会以最快的速度湮没庞大的亲戚集团与街坊四邻的鸡毛蒜皮中。其实挺不甘心的,但是又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每次回去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个城市变得我越来越不认识了,回家乡买东西居然屡次被当作外地人狂宰,我记忆里的家乡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我们这儿,有着最多的以国际化都市为目标的城市,其实,国际化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也许,就是为了那一点点儿的改变,由内而外的。
北京很宽容,虽然我们可以尽量的去痛恨户口。但是,从人口数量上来说真正的老北京已然成为这里的稀有生物,它跟上海比起来,原住民的主体性已经弱化很多。基本可以算是移民城市了。
在这里,没有那种被某种磁场排斥的感觉,你总能找到一个磁场气味相投的人。这个城市不仅仅是为北京人而设。各个热门圈子里生猛的白领非白领,不管来京时间长短也不管有没有户口房产或暂住证,大家还是喜欢强调,我原籍哪儿哪儿的,时不时的彪上家乡话却很少异样眼光。
就是这样,这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你总能在这儿找到你想找的你想要的。你觉得你想到达的那个彼岸,看起来也没那么遥远,因为有同行的人。对我来说,我就喜欢这儿什么人都有,不经意间总能冒出些匪夷所思的人物出来,每天都能经历点儿神奇的事儿,遇上些神奇的人。
北京很有底气,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有底气的感觉,接触多了老北京的大老爷儿和大姐大们以后,发现在这个他们已经是少数人的城市里,还有着并不让外地人排斥的没有距离的优越感,这种浑厚的底气可真不是一代两代能修炼来的。
这儿也藏龙卧虎,拿着相机在小胡同溜达,坐在靠椅的白发大爷颤巍巍的开始讲旁边这个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红色小门里是住着哪个牛掰的大师。哪儿哪儿都是宝。
就是这份底气,让人待在这里觉得挺自在的,你再穿得奇装异服,走在西单五道口798那些新区域里,也没人多看你一眼。你再诡异,也就是一普通人。就是这样,各类艺术青年前赴后继,在这儿,总能找到能容下你的那一个厂房。
然后,有些东西,一点点儿实现,虽然不是千里马速度。有恐惧,有茫然和无望,但是,总能找到那么一点点儿坚定,一点点儿强大。
再现实,也没失掉理想主义的那个范儿。理想主义的草莓们撞破鼻头然后消失了,理想主义的榴莲们继续还愿意相信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