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正值备战艺术高考的热潮。专家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应是提升国民感性素质,而不应仅仅作为应试教育的入学手段。
面对竞相报考艺考“冲刺”班的学生和家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再次发出了“艺术教育要以热爱艺术、享受艺术为根本目的”的呼吁。在这位有着20多年艺术教育经验的教授看来,持续了近30年的儿童学琴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代热爱音乐、享受艺术的国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重问题。
把学习音乐视作实现“明星梦”的捷径,为了考级攀比,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考上特长生……这些不是以热爱艺术、享受艺术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包含了严重的过于专业化的枯燥的技术训练,使得很多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这种背离了审美目的的艺术教育不仅仅使一些勉强进入专业院团的音乐从业者缺少起码的敬业精神,更使得不少琴童长大后对音乐艺术没有任何热情。
“恰恰是在这种被扭曲的‘音乐教育’中,孩子的感性能力被弱化,未来的生命质量也不会高。”周海宏说,“正是因为感性素质的培养缺位,才造成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感觉不到幸福,反而会感到空虚的普遍现象。”
不仅如此,在专家看来,大到拙劣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小到平庸的室内装修和民用产品……产品缺少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设计者,到产品决策者,到商业流通者,到最终用户的感性素质低。
“如果一个人缺少感性素质,他就缺少享受与创造美的能力。”周海宏说,“必须要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来进行感性素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往往过于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与道德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感性素质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今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周海宏建议把音乐、美术的基本素质作为每一个人才选拔环节的考察内容,特别是在涉及环境、规划、城管、教育、组织与人事的干部培训与选拔中都应该列入审美素质、艺术修养的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