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主题。我国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为更加公平、均衡的教育而努力。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围绕“各国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主题,陆续刊发系列文章,以期为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参考借鉴。——编者
印度的义务教育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达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近年来,印度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教育机会不断向弱势群体和地区延伸,98%的农村人口能够在1公里范围内拥有一所小学。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进一步扫清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提供了利器。印度总理辛格承诺,“确保所有儿童不论性别和社会阶层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关注特别焦点群体 促进群体间均衡
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是印度发展义务教育的重点之一。女童、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和其他处境不利儿童被视为特别焦点群体,获得更多的支持。
关注女童。印度将女童教育机会均等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之一。2008年,印度政府调查表明,42%的女孩辍学的原因是“需要料理家务和照看弟弟妹妹”。增加女童就学机会,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学校的可获得性。印度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居民区1公里范围内设立小学,在3公里范围内设立高小;为女童建造单独的卫生间;实施失学女童返回学校计划;为大龄女童开设补习课程;使女性教师比例达到50%;在小学设立女童早期保育和教育中心;培训教师,促进公平的课堂学习机会;开发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教学材料;鼓励社区支持女童教育;设立女童教育专项资金,实施干预计划,确保女童出勤和在校学习。
关注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历史上,表列种姓就是所谓的“贱民”,又称“不可接触者”。表列部落是居住在内陆偏僻地区、交通不便的林区和山区的土著少数民族。印度有573个表列部落,其中6-14岁儿童有1600万,占全国该年龄组人口的8.3%。在2006-2007年度,表列部落儿童辍学率为33.2%,表列种姓儿童辍学率为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印度政府特别关注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向一至八年级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向每个表列部落儿童集中的县提供150万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6.8卢比)专项资金,开展教育创新活动。开设专门辅导班,提高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儿童的学习成就水平。在部落地区的学校开办学前儿童托管班,以避免一些儿童因照看弟妹而耽误学习。
在高等教育领域,印度实施了著名的“保留入学配额”制度。按照规定,印度高校要为表列种姓学生保留15%的入学配额,表列部落为7.5%。同时,在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教师招聘方面,印度也采取了名额保留制度,招聘当地教师,以便使用儿童熟悉的部落语言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家庭到学校语言的过渡。
关注少数民族儿童。为提高穆斯林儿童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印度实施了“马德拉萨教育质量提高计划”。马德拉萨是穆斯林儿童集中就学的学校。该计划包括:增加学校教师课时补贴,通过培训提高科学、数学、语言和社会等核心科目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和更新初中和高中阶段科学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设备,并提供年度维护费用。提供小学和高小阶段的科学和数学教育工具包,加强各级马德拉萨学校图书馆建设。鼓励马德拉萨学校与国家开放教育学院建立联系,以使在此类学校就读的学生能获得国家承认的五年级、八年级、十年级和十二年级毕业证书。
关注其他处境不利儿童。近年来,印度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替代性和创新性教育中心”,服务对象是失学和辍学儿童、随家庭季节性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童工和其他处境不利儿童。教育中心为这些儿童提供补习性课程,帮助他们重新返回学校,为大龄儿童提供长期住宿设施,也提供短期夏令营设施。不提供住宿的教育中心每年按照生均3000卢比由政府提供补助,提供住宿的教育中心每年生均补助10000卢比。
根据印度最高法院的决定,从2008年开始,印度中央所属高等院校不仅要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学生保留入学名额,也要为其他落后阶层学生保留27%的入学配额,以增加“夹心层”学生的入学机会。
关注特别焦点地区 促进区域间均衡
印度受教育机会和质量的差距不仅存在于群体间,而且区域间的差异也很大。为此,印度政府确定了教育发展落后的特别焦点县乡。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县以及失学儿童在5万人以上的县被确定为特别焦点县,实施目标性干预。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目前,印度已确定399个特别焦点县和3000个特别焦点乡。在2009-2010年度,在总额9.4亿卢比的小学开办经费中,70%拨给了特别焦点县;在12亿卢比高小开办经费中,特别焦点县占82%;在126.56亿卢比教室建造经费中,特别焦点县占73%;在52.4亿卢比教师经费中,特别焦点县占74%。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