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布,这10年间,宁夏的教育事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百姓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又将如何解决?记者选取了《纲要》中大家最关心的学前教育、课业负担、教育公平及最新提出的教育移民等问题予以解读。
聚焦热点:
每个县建1-2所骨干幼儿园未来10年优先发展学前教育
作为《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配套文件,《宁夏学前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城市市区和县镇每5-8万人口建设一所幼儿园,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1%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以上。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
记者发现,在宁夏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的规划表中,学前教育被列在规划表的第一位;在基础教育发展主要任务中,学前教育也被排在首位,说明这10年间,学前教育是我区教育发展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数据对比记者发现,至2020年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1%以上,比2009年提高26.4%,幼儿园在园人数(每万人)由2009年的12.49%提高到20%,无论是入园人数的数量还是入园率提高的幅度,都比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标准高。
每年安排1亿元建幼儿园
从今年起,我区将每年安排1亿元,启动实施“县、乡(镇)幼儿园建设工程”,在未来5年的发展中,22个县(市、区)各新建1所标准化幼儿园,191个乡(镇)新建或改建1所标准化幼儿园。根据3-6岁幼儿的入园需要,在城市街道和大型小区建设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的标准化幼儿园;将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满足农村幼儿受教育需求。根据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园长教师实行资格准入,持证上岗,让城乡幼儿教师数量和素质基本满足幼儿园保教需要。
解决难点: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列入中长期规划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也是一直以来最难见成效的教育热点问题,在教育发展纲要中,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被列入素质教育的发展项目之一。
记者了解到,我区教育部门曾出台过相关规定,要求为学生减负,有的还明确提出,“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减负令最终成了一纸空文。《纲要》中提出,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基础教育考试管理,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从小学开始,拓展到中学。
关注焦点:
2017年实现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在《纲要》中,我区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措施,到2017年,实现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目前,我区山川、城乡、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我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将向中南部山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民族中小学倾斜,逐步实现校舍、师资、设备、投入等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
教育不均衡,也体现在师资上,我区将通过教师、校长定期交流、教学资源互享等手段,增强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活力。在招生上,公开招生名额、招生规则、招生结果,确保公平公正,今后,各地优质普通高中要将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
规划亮点:
让中南部山区学生异地接受优质教育
在宁夏教育发展规划中,“教育移民”夺人眼球,这个词的内涵是,利用中职教育和东西部合作联合招生,川区和山区联合的方式,让宁南山区的生态移民在异地接受教育,并稳定就业。“十二五”期间,宁夏将有35万贫困农民迁出大山,我区提出教育移民工程,实施中南部地区县内、县外和区外教育移民工作,不断扩大移民迁入地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到2015年,在中心城市和接受移民教育的地区建设标准化中小学,为移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便利。将中南部地区初中优秀毕业生选拔集中到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并实施教育资助帮扶政策。生态移民地区初中未考上高中、宁夏六盘山高中和育才中学未考上大学的学生自愿到区内职业院校上学,实行免费教育;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迁入地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