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必须具备计算机能力”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美国信息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可见,没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将会影响到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对于很快就将融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尽早培养学生计算机有效应用能力将会极大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和生存能力。目前,我们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没能考上高中而选择职业教育道路,普遍存在着厌学、理想缺失、基础知识薄弱等情况。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学会学习、愿意学习呢?在这里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围绕计算机教学中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谈几点粗浅认识。
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能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是否能真正去充当好这一角色,发挥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德育教育为保障。
俗语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计算机教学中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做到以德育教育为保障。
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多数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接近成年人,但在心理上、行为上还会有很明显的不成熟印记,表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上就是没有成熟的自主性、计划性、自制性,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单纯地幻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显然行不通。结合学生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更合理的作法应是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保障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良性发展。
正是因为良好的品德和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展方向具有制约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约束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不好的氛围中逐渐淡化。德育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认清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的关系,学会关心同学、尊重老师,从而使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与人平等、民主交流、合作探究,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主体作用。
第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学生知识基础为依据。
我们的教学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依据,去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以理念为理念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弱,那我们就必须从学情出发,去设计好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基础上的教学环节,在这种已有的水平上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的计算机课程中,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难学之处,相应的有不同的学习基础要求,我们在各自教学的实际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去设计好课程。比如,若是一个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都没有的学生,直接让他去学习flash课程,而且还是半个月之内就必修完成,那肯定有相当的难度,而且硬学的效果也不好。因为这类学生存在着认知上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要想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做种种努力——基础知识的点滴补充、计算机常识的系统概述及不应有的错误的随时纠正等。除此之外,“课前知识补习”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按照教学常规,新课之前我们不会强求学生进行预习,而当我们的阶段教学有了教学困难时,学科知识的“课前学习”将不仅仅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更是一个补充缺失知识的过程。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生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包含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新问题的发现。通过这种“课前学习”形式的“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丰富自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教师观念转变作引导。
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实现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观念转变作引导也很关键。我们的课时有限,教师为完成跨度大、容量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可避免地加强了讲课的力度,因此很多教学往往是陷入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里,从而降低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要求。这是我们的老师所不想看到的局面,但课堂教学中如果真的重新出现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情况,其后果会是我们的教学即使有时很累,但效果也不显著,甚至很低。
我们新时代追求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始终铭记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应做到课前透彻地研究所授课程的整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适时地给以激发引导,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教学评价机制转变作推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以新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作推动。
传统评价的评价机制明显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在实施传统评价的具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单一化、绝对化的弊端。如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专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主要标准,甚至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从而使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减少,最终使评价起不到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挥自主性的作用。
我们站在新的教育潮流中,如何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尺度去衡量学生,从而通过评价机制促使学生真正去发挥主体的作用呢?
新时代的评价理念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发展。新的评价与传统评价最大的不同在于评价的内容应重视多样性,特别注意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同学的相处、劳动、关心集体等方面。评价最好的效果就是激励每位学生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实现面向明天的更好发展。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计算机的评价、考试分为基础知识掌握、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考察方式,与行为规范等考察相结合,让评价的内容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真正使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而对于每一段课程的评价来说,给每位专任教师以更大比例的评价权限,这种作用会更明显些。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中,学生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绪、性格、智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等方面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积极探索和不懈尝试的一个课题。不论我们面临的是怎样的学生,要推行主体性教育,就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创造良好、轻松、和谐的民主环境,尊重和信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客观、全面的评价去鼓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