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教师风采 >> 教师风采 >> 浏览文章
青海省山村教师汪昌祥:与病魔抗争17年不下讲台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p>  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村距离省会西宁虽然不到40公里,却已经属于完全靠天吃饭的山区。初冬的青海高原,寒意袭人。走进村口掩映在树丛中的尼麻隆小学&mdash;&mdash;准确地说是尼麻隆教学点,我们见到了正在上课的汪昌祥老师和他的学生&mdash;&mdash;8名幼儿班学生、9名学前班学生、7名一年级学生。</p> <p>  汪昌祥,一个精明而强干的中年汉子站在我们面前。他泛红的脸色,生动的眼神,高亢的声音,颇令我们感到意外---这就是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17年的患者吗?这就是身患癌症却坚持教学而且成绩斐然的那位乡村教师吗?</p> <p>  <strong>抉择&mdash;&mdash;要永远和教育、永远和山乡的孩子们在一起</strong></p> <p>  与大多数工作生活在青海山村的教师一样,汪昌祥是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工作于斯的当地人。53年前,他就出生在尼麻隆村,尽管童年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天性聪明的他还是顺利地念完了小学,1974年读完初中,他成为了当年村里的文化人,并被村里物色为村办小学的代课教师。怀着兴奋和不安的心情,汪昌祥走上了三尺讲台,这一干,就是34年。</p> <p>  汪昌祥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学校的状况,那是怎样的学校啊,三间土坯砌成的教室,夏热冬寒,光线昏暗。几捆竹帘子两面抹上泥就成为房子的隔板,这边讲话那边听得清清楚楚。用破布、废纸、麻刀拌上红胶泥,在土坯墩子上压实抹平便是桌子。凳子更是五花八门,有木头的,也有砖头的,还有土坯的。就这样,一日又一日,一年复一年,伴着清风明月,陪着冰霜雨雪,汪昌祥迎来了一个个流着鼻涕的农家孩子,送走了一批批渴望深造的莘莘学子。</p> <p>  尽管在上学时成绩一直优秀,但当汪昌祥走上讲台,转换了角色后,他便深知自己的文化底子薄、知识面窄。很快,他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参加了湟中县师范班的学习,利用假期时间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和营养。那时的汪昌祥,年轻气盛,精力过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脑子里装满了各种主意。在学校,他忙着上课改作业,在村里,他是团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村里的民事调解员、电工、电影放映员,领着青年男女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尼麻隆村团支部多次被评为县乡的优秀团支部,他一手创办的青年夜校也获得了湟中县&ldquo;扫盲先进单位&rdquo;荣誉称号,他当校长的尼麻隆小学被评为&ldquo;校容校貌先进学校&rdquo;,他被评为扫盲先进个人和&ldquo;爱校如家&rdquo;先进个人。198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尼麻隆村,在当时的四营乡,汪昌祥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p> <p>  1986年,上级党组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县委组织部找他谈话,希望他担当起更重要的任务,出任四营乡副乡长。从民办教师到副乡长,差距是巨大的,甭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很多人也知道该怎么选择。那一次,面对职务的诱惑和事业的不舍,汪昌祥彻夜失眠了。第二天一早,当明亮的太阳又照在尼麻隆小学的土坯房上时,甘愿当一名山乡文化播种人的誓言又出现在汪昌祥的脑海,只有懂得放弃才会有所收获,汪昌祥拿定主意,此生别无他求,要永远和教育、永远和山乡的孩子们在一起。</p> <p style="margin: 0px">  教学&mdash;&mdash;技巧在其次,关键是用心、尽责、有真爱</p> <p style="margin: 0px">&nbsp;</p> <p style="margin: 0px">  1987年年末,因为教学和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汪昌祥被免试转为公办教师。正式文件还没有送到他手中,学区教委已经任命他为当时的四营乡中心小学校长。作为教师,他知道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校长,他知道如何管理好一所学校。为了山村孩子们的前途与命运,他联系讲座、四处购书籍、利用休息时间奔波学习取经,虚心求教,足迹遍布湟中县和西宁、大通、湟源等地。目的只有一个,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p> <p>  在一师一校的村办小学,汪昌祥必须是全科教师,语、数、政、体、音、美一人包办。他的有些理念和做法也许难登大雅之堂,但却非常有效。譬如准备让学生写作文时,他会选个日子带学生上山,一边玩耍,一边认识些花花草草,了解村前村后的地理面貌和历史,然后告诉大家用什么形式,写什么内容的作文;讲到关于四边形的概念时,他会把学生座位按照四人一组编排,让他们形象地知道什么是四边形。</p> <p>  因为是一人一校,复式教学在所难免,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他参照农村哥哥姐姐帮助父母带弟弟妹妹的做法,选择培养了好几名教学小助手,让他们去辅导低年级学生。上课时,他坚持单元教学,内容可能前后贯通达七八页之多。他坚持为最差的学生备课,分层次布置作业。1988年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时,他从四年级升五年级的48名学生中选择成绩较好的12名学生直接升入六年级,加强辅导后,他带的班在全乡六年级统考中依然名列前茅。</p> <p style="margin: 0px">  他十分崇尚教育教学改革家魏书生,喜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张梅玲倡导的教育方式,也毫不掩饰对满足于混四十分钟一节课、照抄教学参考书的某些同仁的轻视。他说,即便年年教一个年级,只要学生变了,就要重新备教案。所谓备课,关键不在备教材,而是备学生。按照学生特点教,才会有效果。</p> <p>  他在有些方面非常固执,在有些方面则不呆板。在乡村教学点,他不赞成把作息时间卡得太死。因为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发育期的孩子。尼麻隆小学的作息时间并不固定,一般夏季8点到校,冬季9点到校,遇到雨雪天气,到校时间可以顺延。记者走进尼麻隆教学点唯一的一间教室,看到的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乡下幼童,每问一句话,总能引起一片响亮的回答,那自然而淳朴的场面别说在城市,就是在农村学校也很少见到。这也许是对于汪昌祥独到教学方法的最佳评价。</p> <p>  汪昌祥认为,教低年级学生,技巧在其次,关键是用心、尽责、有真爱。他举例说,前些年城里学校搞&ldquo;雏鹰起飞&rdquo;活动,用一枚小小的奖章激发学生争先创优。这几年不见动静了。他跑到城里学校,要回来一麻袋人家放在仓库里的奖章,不但用于自己学校,还给别的学校送了一些。学生们挂上一枚奖章,别提有多神气,多骄傲啦!激励效果出乎意料。他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是憨娃娃,只要老师&ldquo;圆&rdquo;上点,他们肯定会朝前走的。他口中的&ldquo;圆&rdquo;,就是教育学上的&ldquo;以鼓励为主&rdquo;。</p> <p>  <strong>抗癌&mdash;&mdash;不能辜负家乡父老的救命之恩,三尺讲台就是我的最后归宿</strong></p> <p>  1991年,汪昌祥迎来了生命中最残酷、最无情的打击。那是秋意渐浓的麦收时节,他的妻子在劳作时,被失控的手扶拖拉机将腿撞断,住进了青海省人民医院。因为家中再也找不出其他人手,无奈之下,汪昌祥只好暂时离开学校到医院服侍妻子。几天后,妻子的病情未见好转,丢在家中的幼子因为年迈的奶奶照顾不周,感染肺炎又被亲戚送到了省儿童医院。那些日子,汪昌祥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心里的煎熬,让这个从没有服过软的汉子开始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p> <p>  有一天,剧烈的胃痛迫使他不得不在照料病人的间歇中拍了一张片子,结果出来了,却如晴天霹雳,医生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他的疾病是胃癌,而且必须立即手术才能延续生命。那一年,两个病人,一个年迈的老母亲和两个读书的孩子等待着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安慰、照顾、扶持。而这根顶梁柱此刻正在与狰狞的死神默默对视着:命运可以凭借毅力和决心争取,手术可是需要钱哪!</p> <p>  这时,全乡教委系统发起了踊跃捐款挽救汪昌祥老师生命的活动。</p> <p>  尽管四营乡是国定贫困县里的省定贫困乡,学区师生还是积极响应,短短几天时间就捐了1700多元。当汪昌祥接过从一元到十元不等的厚厚一沓人民币时,泪流满面。要强好胜的他,再一次坚定了早已树立的决心:绝对不能辜负家乡父老的救命之恩,三尺讲台就是自己的最后归宿!</p> <p>  从手术室出来,汪昌祥的胃只剩下1/4。这还不算,紧跟着是吃药、化疗、输血、检查,终于熬到出院,他已经瘦得脱了形。在家整整躺了3个月后,汪昌祥再也憋不住了。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不顾妻子的反对,拄着一根树棍挣扎着走到学校,又走上讲台。由于化疗,他的白血球减少很多,始终达不到正常值,血压经常在50到70之间徘徊。多少次,他讲课中虚汗淋淋,险些倒在讲台上,只好扶着讲桌休息一会。为了尽量减少医疗费用,他从报纸、广播和亲友处收集了无数治癌的信息,邮购了无数种药物,光是中草药,就吃了四五麻袋。</p> <p>  有人说,在青海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贡献。汪昌祥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他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用孱弱的身躯、用炽热的爱心、用不懈的追求塑造了高原育花人的光辉形象。让我们顺手撷取几组数据吧:全乡统考中,他任教的班级数学成绩,2005年高于平均分10.02分,2006年高出10.3分,2007年高出10.3分,2008年高出6.79分。2007年他教的班级8名学生,6名进入全乡统考前10名,2008年6名学生全部进入前10名,其中5名考试满分。在汪昌祥的努力下,尼麻隆村成为当地闻名的&ldquo;文化村&rdquo;。</p> <p>  汪昌祥说:&ldquo;我学历不高,能力和水平也很有限,此生别无他求,就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山乡文化播种人!&rdquo;实际上,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乡亲们眼中,在学生们眼中,在同事和上级领导眼中,汪昌祥不就是辛勤耕耘的高原园丁中的佼佼者,不就是不折不扣的山乡文化播种人吗?直到今天,即使是靠药物和激素支撑着的他,仍在用心血播种着希望,用汗水耕耘着希望,用喜悦收获着希望!</p>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