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size="4">关注学生心灵 上海试点“温馨教室”建设工程</font></p>
<hr align="center" width="100%" color="#000000" noshade="noshade" size="1" />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strong>更应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 </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上海试点“温馨教室”建设工程纪实</p>
<p> 如何让学生感知并获得真正的幸福?上海教育决策者们认为,有灵魂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幸福成长的感受与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密切相关。</p>
<p> 从2006年起,上海抓住教室这个学校教育的关键因素,在黄浦、卢湾、宝山等区启动了“温馨教室”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两年过去了,“温馨”、“幸福”的种子在试点学校的教室里生根、发芽、开花。从今年起,“温馨教室”建设工程将在上海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邹竑坚信,更多的学生将在学校这个“温馨”的“家”中感受并获得真正的幸福。</p>
<p> <strong>教室划成了“三居室”</strong></p>
<p> 宝山区高境镇第三小学低年级教室很特别,原有的空间被重新组合,巧妙地划分为学习区、活动区、办公区,就如同一个三居室的“家”。“温馨的教育环境不仅仅要让每堵墙都说话,更要让每个区域都具有教育功能。”校长吴凌凌说。</p>
<p> 于是,在这所八成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如何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成了“温馨教室”改造工程的出发点。学习区里,有了升降的课桌椅、移动的黑板,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活动区里,多了“益智角”、“游戏区”、“特色角”,成为学生动手创作和游艺的园地;而办公区里则活跃着班主任和老师的身影。这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的传统面目,学生们拥有了学习和活动的“乐园”。</p>
<p> 在“温馨教室”的试点学校,“教室”已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p>
<p> 在大同初级中学,“温馨教室”改造方案则因为学生们的自主设计和参与而被注入了更多的情感。</p>
<p> 席思达等学生发现,座位在后排的同学距离老师较远,心理上常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于是,他们设计出了“情感走廊”方案,即靠门和靠窗的两组不变,中间的两组变为四个人一个横排,总共有四排,两个横排之间留一条过道,即为“情感走廊”。这样,教师始终处在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区”内,讲课时可随时与后排的同学近距离接触,一段时间后,后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p>
<p> “有了归属感,才会有情感上的信赖。”大同初中校长张雷鸣认为,“温馨教室”需要师生共同营造,因为师生会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发现,成绩其实远不是学习和生活的全部。</p>
<p> <strong> “温馨邮局”传递“悄悄话”</strong></p>
<p> 中午12时,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8岁的严斯逸打开卡通外形的绿色邮箱,背着满是粉红小猫的专用邮包,蹦蹦跳跳去送信了。严斯逸是卢湾区一小“温馨邮局”的“邮递员”,尽管才上三年级的她看着不太专业,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学校深受欢迎,“因为,同学们都想知道今天有没有来信,老师也一样”。</p>
<p> 至今,“温馨邮局”已传递过700多名师生的上千封来信,师生们通过这里交流着“悄悄话”,增进着理解。“如果说好的环境是基础,那师生的融洽和谐则是‘温馨教室’的支柱”,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德育教导员耿愈认为,和谐的关系需要纽带,而“温馨邮局”就是这样一条纽带。</p>
<p> 上海市光明学校曾让学生们对“温馨”下定义,结果,“同学关系融洽”、“师生相互信任”成了认同度最高的定义。“孩子全面地成长、愉快地学习,需要温馨和谐的集体生活。”校长穆晓炯说。而在上海“温馨教室”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师生正用智慧让彼此的心越贴越近。</p>
<p> 在复兴中路第二小学,有这么一棵奇特的“树”,名叫“心情树”,上面“长”满了红、黄、灰、黑四种颜色的心情卡,分别代表全班学生很好、好、差、特差四种心情。每天学生都会将代表自己心情的卡片贴在树上,教师只要一走进教室,就能体察学生们今天是快乐还是忧愁。“心情树”推出以后,无论心情好坏,班里的学生都非常乐于亮出自己的心情,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融洽。</p>
<p> <strong> 小组合作人人都当发言人</strong></p>
<p> “温馨教室”不仅需要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还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p>
<p> 宝山区大场镇小学德育教导蔡素文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为教师开设了成长课,让老师的“温馨行动”更具针对性,对学生能“多一点微笑、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因为‘温馨教室’归根到底,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蔡素文说。</p>
<p> 在长江二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校改变了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以六套课桌椅为一组,让学生围起来坐,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气氛。在分组上,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较差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每组有中心发言人,大家轮流担任,机会均等。一个学期下来,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中,学生厌学现象少了许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p>
<p> 为了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在“温馨教室”里均有发展,获得“成功”的幸福,上海市光明中学让有文艺天赋的学生每天中午主持“班级音乐吧”;电脑高手负责班级网页的制作和更新;喜欢打篮球的学生,让其在班上组建篮球队;爱好读书的学生,让他负责在班上开办读书角……一些学校还设立了“我们的快乐岗位”责任表,“护绿员”、“保洁员”、“发报员”等,让没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也能热心为大家服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