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最新动态 >> 国际新闻 >> 浏览文章
国产网络公开课能否“一课风行”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孔子与论语”等9门课陆续免费开放,浙江大学网络公开课上周“集体亮相”

6月15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一间电化教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准备录制晚上在这里进行的课程。近日,“浙江大学开放课程”网站正式上线,“孔子与论语”、“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等3门课的课程录像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此前的4月,复旦大学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首门网络公开课。其实,网络开放课程在国内启动之时,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已经走过了10年。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其涵盖各个学科门类的1300门课程大纲(课件)上网公布,免费共享,以开放课件的形态迈出了网络公开课的第一步。随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又将本校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拍成视频,这些课程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习惯于上网看“美剧”的国内网民纷纷“投奔”网络课堂,近两年甚至刮起了一股“蹭课”热。据报道,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政治哲学课“论正义”在某下载网站的点击率已接近60万余次。

其实我国并不缺乏公开精品课程的规划或行动。但类似“论正义”的盛况是否会出现在国内高校?让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冲破围墙、社会共享,究竟难在哪里?

再不做就“被下岗”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会在网络世界有生命力。如果一个教授心里有底,他就敢于网上公开。”

“事实说明,真正一流的大学已开始关注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共享。”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说,从公开课件到公开视频,网络课程在不断演进。而浙大此举的初衷便是要融入知识共享的这一潮流。“我相信,真正好的教授是乐于将课程上网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会在网络世界有生命力。”在来茂德看来,在网络世界选择公开不仅是一种姿态,还是实力的见证,“如果一个教授心里有底,他讲课的内容是自己经营多年形成的知识成果,是经得起推敲的,他就敢于网上公开,如果它上网后很受欢迎,那么他的智慧就和他的名字一起传播了。”

“特别在手机3G(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iPad平板电脑等大量面世后,网络开放课程这件事就显得更加迫切。”来茂德在浙大算是一个“潮人”,iPad一面世他就去买了。来茂德说,有一部讲医患关系的电视剧特别好,他就是从网下载了全集,利用坐车的时间陆续看完的。“我觉得挺好,如果上课的录像也能装到里面,很适合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地看。iPad等平板电脑诞生之后,我更认为网络课程的事非常迫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来茂德在参加会议发言时都会带着iPad,“我要当一个‘鼓吹者’,这些移动电子设备的推广暗示着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会出现。”

“网络课程发展起来了,学生坐在电脑前上课,我们老师就下岗了。”浙大关于网络课程的一次教师座谈会上,有部分教师担心,网络会把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抢走。但更多的教师认为,真正要担心“被下岗”的,是自己的课没有“进驻”网络世界这块新兴阵地,没有在网络上吸引到“看不见的学生”,很快就会被人超越,“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实做大”。

在来茂德的设想中,网络课程要成为学习者强化学习的一个辅助,让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学习,随时随地享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劲说,单纯的课堂学习,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黑箱”,无论喜欢与否都要接受,而课程建设的理想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网络课程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在公开、开放的世界里,优质的资源就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一个促进。

网上“亮相”怎么亮法

“筛选遵循两个标准,一个是课程好,一个是老师好。”

浙大中文系教授张德明是名校公开课的“粉丝”。“一年前我收到学生发来的一个网络链接,是桑德尔的‘论正义’的网络公开课。上得真好,大量的提问,上课时还能引用上一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能上到这样的水平,真是佩服。”他上网看了这位大洋彼岸同行的课程,还看了桑德尔列的参考书目。现在张德明本人的课程视频也上网了,是目前浙大开放课程平台上完整呈现的3门课之一。

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大本科生院开始着手网上公开课的遴选、制作和网络平台建设。每个学院分别上报适合作为网络公开课的候选名单,由本科生院课程中心负责筛选。陈劲说:“筛选遵循两个标准,一个是课程好,一个是老师好。第一标准是深度优先、学理优先。第二标准是适应面要宽,授课形式要活泼。这与浙江大学一贯的课程建设要求相一致。”浙大的首批课程从社会文化类开始入手。目前,3门课已经完成了完整的制作,还有6门课正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适应网络学习的需要,浙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在为每门课配上字幕,一节课的字数大概1.2万个,按照目前的运作流程,从录制到上网,一节课的制作流程走完需要2周的时间。学校下一步将陆续完成30门通识核心课程的制作。陈劲说:“我们的要求是成熟一门上一门。”

“一切都好快!”哈佛大学的中国艺术史学博士孟絜予,是目前浙大开设网络公开课中唯一一位外国教师,他去年加盟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这学期为浙大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西方学界的中国艺术史”。他接到了学校希望把这门课拍成视频上网的通知,“我在哈佛时只上过一些讨论班,给这么多学生上课还是第一次,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不想被很多人看到。”孟絜予说,首批入选的教师都是在浙大很有经验的教师,“对他们来说,可能网络公开课就没那么难了。”

而张德明对于在网上“亮相”有信心多了:“文学就是让你获得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我的课从来不给学生结论,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很喜欢。”这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是学校的核心课程,教案是经过学校课程“国际评审”流程,经过5次修订形成的。“一个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来修双学位的工科生上过这门课,他说,这门课的讲课方式很像他在母校上的课。”张德明说。

目前,浙大教育技术中心已经将张德明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课件、问题、特色资源、课程录像等都放在网站上共享。张德明说:“对于老师来说,我的想法能影响学生就是最大的价值,大学的课堂原本是有限的,现在通过网络,是让知识从象牙塔走上‘十字街头’,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乐于预见的。”“让更多人来了解我们,在网络世界走得更远,这是教师的基本情怀。”开设“孔子与论语”课的浙大人文学院教授董平说。

浙大希望通过网络公开课建成一个多平台、多功能的网站,支持手机终端用户。据浙大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榕介绍,今后对于教师来说,这个网同时就是他的办公网,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直接登录网站,上传或者修改自己的课件或视频,学生也能随时随地看到课程内容。“当然这还是不够的,对教师来说,毕竟是增加了工作量,学校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激励教师上网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平台的可持续运行。虽然外网的平台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目前后台还不完善,无法做网民需求的调查,仍无法支持互动性的内容,这对硬件和技术都是个挑战。”

什么样的才是好课

“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不大适应在镜头前讲课,国外那种既经典又活泼的课在国内并不多见。”

“为什么没有‘矿哥’的课?”“浙大名嘴应该都出来‘亮相’!”浙大的网络公开课“亮相”后,有学生发现,平时在学校大受欢迎的课还没有在网上露脸,所以公开课程的吸引力还不够大。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博士后郭卉在荷兰读博士时,就是网上活跃的“淘课族”,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和“死亡”课曾让她如痴如醉,甚至能背诵其中一些经典的“台词”。“据我所知,这些课程本身就是在大学里受到学生欢迎的课,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学校再考虑把它制作成视频在网上传播。”她认为,这种基于受众评价的课程遴选机制是国内高校可以借鉴的。

“浙大的老师还是太严肃了点。”浙大人文学院大三学生陈宜舟说,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不大适应在镜头前讲课。学校一位知名教授在录制节目的时候,前5分钟没有一点手势和表情,这让边上的工作人员着实捏了把汗。而一位看过孟絜予上课视频的学生觉得,孟老师的课就带来了一股“哈佛之风”,整堂课都是从提问开始,甚至有点像一个侦探故事,带你一步步走入艺术考古的世界,去理解西方人是如何认识中国文物的。“这在本国老师的课堂上并不多见,但是这样的方式的确会让我们觉得更加带劲,我们很期待能有更多这样活泼的课。”

公开课如何拍,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目前也没有定论。有的课就是在用一台摄像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上课的过程,有的是在一个专门的演播室。“这能更好地呈现课堂的互动过程,弥补网络学习单向传输的不足,我们采用了多个机位,能同时捕捉教师、学生的各种交流过程,但这种专门的录制方式是在正常的上课之外,专门设定时间,征集学生来参加,对于这种‘演课’,有的学生不满,让我们感到两难。”董榕说。

而在孟絜予看来,这样刻意的“演课”互动并不重要,“对于进行网络学习的人来说,对于互动内容的诉求不高,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教师主讲为好。”他特别强调,有很多人认为,讨论式的授课才是好的课,而孟絜予认为,好的老师上的课就是好的课。国外也有“填鸭式”的教育,好老师能把“鸭子”填得很好。

为了做好网络公开课,浙大今年3月专门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听取这些在网络中“泡”大的学生有什么意见和需求。学生们说,有了网络公开课,的确方便多了,但是目前的数量和内容都不够。“如果能像国外的公开课一样,基础性、经典性更强的课程多一些就好了。”很多学生还期待每门课有教师自己的推荐意见及学生评价意见发布,最好还能增加一些更为时尚的内容,“比如能否组织起一个虚拟课堂,网络世界听同一门课的学生可以在这里相互讨论,老师还能来这里答疑。”学生说。

“构建一个平台,让零散的知识经过组织后变得有序,让学习者能够更便捷地学习。”来茂德说,高校网络课堂是一个趋势,如何走才能走得更好,浙大正在努力摸索。

但也有一部分教授担心,获取知识的过程太容易了会给人造成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即使推出了网络课程,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也不能丢。”张德明说。董平也认为,一个老师积累了几十年的学问,他的课让初学者觉得“听不懂”也是正常的,教师不能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水准和课程的难度,来博得大众的认同。“网络课程其实只占了学习过程的1/3,另外2/3是由充分的课堂研讨和扎实的课外阅读来完成的,不能简单地把信息理解为学问。”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