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信·招生考试平台-努力做中国顶尖创新性人才选培的教育智库河南招生网山西招生网四川招生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招生信息网 | 2024年01月13日 星期六 |旧版

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不能仅看薪酬

1月4日,一则题为《多所名校公布毕业生平均薪酬:南大、哈工大(深圳)超17万》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有网友质疑数据的真实性;也有网友认为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未必能反映整个毕业生群体的真实情况;还有网友表示,“本人同济大学本科毕业的,第一年就是20万元收入”,认为南大、哈工大(深圳)等公布的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平均薪酬超17万元/年属于真实数据。

查看相关高校公布的应届毕业生薪酬资料发现,毕业生平均月薪、年薪等数据大多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这些数据大部分是由学校组织调研、毕业生自愿填报后得出的。采取这种调研方式,有愿意填报的,也有不愿意填报的;有真实的数据,也有不实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对毕业生薪酬进行评价,显然有些草率,更遑论客观性和科学性了。

对高校而言,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把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同时,毕业生就业也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笔者看来,统计发布毕业生薪酬并无多大意义,除了前面所言的数据真实性、代表性不足外,薪酬仅代表劳动成果的货币化评价,并无实质性意义。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薪酬必然不同,即便是同校同专业,就业岗位、区域不同,薪酬也不同。另外,薪酬代表不了就业质量,如果某毕业生从事短平快的行业,薪酬虽好,但显然不能代表就业质量和大学培养质量。

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要看是否人尽其才——毕业生是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是否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否能够凸显个人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薪酬与就业质量不一定形成对等关系。某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到边远地区贡献力量,用薪酬评价这种行为又有多大意义?

高校毕业生薪酬原本就是一个动态概念,薪酬高低与就业岗位、从业年限、业绩成果等密切挂钩,仅凭毕业一年左右的薪酬数据统计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高校毕业生薪酬统计只是就业状况的参考数据,一些高校却乐此不疲地统计并发布,其目的在于借助高校毕业生薪酬向外界传递信号:我校毕业生受欢迎、挣钱多,以此来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实际上,过度强调毕业生高收入的做法对学生就业并无指导意义,还会让其他高校毕业生产生心理落差,不利于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