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信·招生考试平台-努力做中国顶尖创新性人才选培的教育智库河南招生网山西招生网四川招生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招生信息网 | 2024年01月13日 星期六 |旧版

为什么本科生需要导师?在学生学业与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比较双面的话题。有人认为这将会提升本科生的科研水平,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但也有人质疑,认为给本科生这样的高“配置”是否大材小用。

在国外,一些大学对本科导师制已经有多年的实践探索。在国内,教育部2005年1月7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的现实选择。

当前,中国很多高校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譬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据新京报报道,2018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招办主任冉盈志做客“教育面对面”,表示“2018年计划招收398名本科生,遴选了980多名导师,包括60多名两院院士,24名千人计划教师,289名‘杰青’,都是教授级。学生进入国科大后,多轮双向互选,确认导师。开学后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

在《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一书中,作者大卫?帕尔菲曼写道,“导师制使学生个体得到的关注更多。”导师究竟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学科门类的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不同背景大学生的导师是否有差异?

对于这些疑问,读者可从盖洛普咨询公司与斯特拉达教育网联合发布的“2018年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报告”中寻找答案。

2018年是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活动的第四年。“2018年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报告”对全美5100名新近毕业的大学生(2013~201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和毕业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侧重于“大学生导师的来源及指导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及对其未来就业的帮助”“学术严谨性对毕业生的影响,以及教授在学生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希望能给教育决策者和教职员工就当前及未来针对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项目以及教学实践实施的持续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教育决策者和教职员工能更加重视学生的在校体验。

下文将详细展示“大学生导师的来源及指导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调研结果。

影响深远的大学导师

虽然已有很多研究强调、证明了在校期间的导师指导对毕业生未来的生活幸福感、就业质量、对母校的捐赠和回馈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2018年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报告”显示,受访本科毕业生中,“强烈赞同”在大学期间的导师鼓励其追求目标和梦想的比例为25%,“强烈反对”这一说法的比例为19%。

1

“教授”是导师的主要担任者

在美国高校,通常会由哪些人担任学生导师呢?“2018年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报告”显示,64%的受访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导师由教授担任。已有相关研究显示,教授非常适合做大学生的导师,在专业教授指导下的大学生,从短期来看,其学业完成度更高,从毕业后的长远发展来看,其职场发展自信心更强。

人文学科教授担任导师的比例高

虽然教授是大学生导师的最主要来源,但相对于某些学科而言,人文学科的教授担任导师的情况更加普遍。“2018年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报告”显示,在有导师的受访本科毕业生中,在校期间其导师是人文学科的教授占比较高,达到43%,其后是来自理工科的教授(28%)和社会科学的教授(20%)。

2

导师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学业”与“就业”方面

无论导师是教授还是家人、朋友,接受过导师指导的受访本科毕业生表示,导师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学业和就业两大方面。“2018年斯特拉达-盖洛普校友调查报告”显示,在有导师的受访本科毕业生中,“赞同/强烈赞同”其在校期间接受导师学业方面指导的比例为92%,就业方面的比例为90%,个人生活或人际关系方面的比例为54%,身心健康方面的比例为53%。

3

自2017年9月起,同济大学在2017级大一新生中全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

该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充分发挥导师对于本科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专业引导、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指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且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该校面向2018级大一新生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校各学院遴选推荐1900多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1400多名。

虽然中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起步较晚,但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一些起步较晚或客观条件有限的高校在面对学校相关制度不健全、导师资源缺乏、导师指导与学生需求不对称等问题时,还需进一步努力完善和创新这一制度,勿让导师制成为噱头。

数据链接:

中国高校师生的交流频度如何呢?麦可思对2017届大学生进行研究,数据显示,有53%的2017届毕业生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其中,有23%的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课下交流,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该比例(35%)。在本科院校中,“双一流”院校这一比例(每周至少一次)为16%,非“双一流”本科院校为2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