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最新动态 >> 国内新闻 >> 浏览文章
陈青蓝:“大学债务”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p>  在今年两会上<span style="color: #000000">,北大校长周其凤亮出自己的观点:&ldquo;大学债务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rdquo;(3月12日《南方都市报》)静静看了几天来的<span >评论</span>,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几乎都是一边倒的骂声。说真话,当我看着那些义愤填膺、正气凛然地痛骂周校长的时评和网上留言的时候,忍不住笑出了声。为什么?</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我发笑一是因为感到高兴;二是因为感到可乐。</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高兴的原因在于我看到了多数人仍然有正常的常识,对可能侵犯自己权利的政策和言论还是保持着基本的警惕。</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可乐之处在于,同样是这些评论者,对&ldquo;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rdquo;一边倒地欢呼,对德国、法国甚至朝鲜的&ldquo;大学免费教育&rdquo;羡慕不已,对&ldquo;教育市场化&rdquo;痛恨不已,让我不免联想起&ldquo;朝三暮四&rdquo;的成语故事里的生动场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其实&ldquo;大学债务由全社会共同承担&rdquo;只不过是&ldquo;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rdquo;换了一个马甲而已,怎至于就认不出来呢?</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大学要建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体育场、聘用老师、做实验、搞科研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成本都需要有人来支付。谁来支付?按照教育部的数字,以目前的大学学费标准,只能覆盖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成本多数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来解决。而财政拨款的来源则是政府从全社会纳税人那里收来的税款,以及政府经营国有企业获得的收益。这是不是很清楚了呢?目前大学的成本支出大部分都是在&ldquo;由全社会共同承担&rdquo;。如果你支持&ldquo;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rdquo;,那就是支持&ldquo;大学债务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rdquo;。同样的东西,换个马甲难道就不认识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有看客会问,我是说加大教育投入,没说这个投入拿来还债啊。谁知道这些债务是怎么产生的呢,多半是腐败了。我的回答是:公正地说,大学的债务多数是扩建校园、校舍、聘用教师、购买设备而产生的,未必是校长大人自揣腰包或者给教师建公寓、搞<span >房地产</span>开发了,这些费用多数是不得不花的。退一步说,即便这些债务中有很多是中饱私囊的、为小集团谋利益而产生的,难道&ldquo;加大教育投入&rdquo;的钱就会每一分都用到学生身上了?只怕腐败更甚。</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这件事情,怪就怪周校长不懂如何用&ldquo;政治正确&rdquo;来包装自己。如果周校长说话不这么直来直去,懂得政治语言迎合公众,知道如何把掏别人腰包、拿别人钱财的行为包装成为民请命、为国家谋利益的正义之举,把&ldquo;大学债务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rdquo;改成&ldquo;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加大大学教育的投入&rdquo;的话,肯定会赢得一片叫好,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赢得万众痛骂了。也许周校长也在纳闷:我说得哪点不对了?大家不都在要求加大教育投入,我这不是顺应民意吗?怎么会挨骂?</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说来说去,就归结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国家(也就是全体纳税人)应不应该为教育买单?</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周校长认为大学是在为全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大学债务应由全社会承担。这对不对呢?不对。这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大学提供的产品是知识与思维能力,这个产品的载体和买家只能是个人,而不是社会。直接运用这些知识与思维能力来与别人进行交换、获得财富的只能是学生个人。其他人只是在他将来工作和创业经商时,从与他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中获得好处,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会直接向他支付报酬,而不必在他之前的学习知识的阶段为之付费。说到底,知识和能力的传承不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环节而已。家长和学生为未来的收益投资在教育上,和资本家为了未来的收益而投资在厂房、设备、招兵买马上没有区别,承担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的是他们本人,获得投资回报的是他们本人,所谓&ldquo;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rdquo;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既然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个人,那么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成本就不应该由全体纳税人来买单。教育的私有化(而不是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把学校有目的地引导向盈利企业的一个狭隘概念)才应该是教育这个事业的本来面目。</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关于教育的私有化,那又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问题,要说清楚,非得一本专著不可。简单说起来,就是政府与教育分离,政府不要管制教育,也不要用纳税人的钱对教育进行投入,让学校教育在自由竞争中独立发展。教育的私有化未必是让学校变成盈利的企业。以基本自由竞争的美国大学教育为例,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私人、<span >基金</span>和企业的赞助,另一部分是来自于学费,另外还有承接企业、机构和政府的科研项目的费用。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哈佛大学2007年获得的捐赠资金竟然高达347亿美元,收入超过了微软和google这些赚钱机器。有这样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发愁什么&ldquo;大学债务&rdquo;问题?</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  当然,教育的私有化有赖于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全面放开,包括对非政府组织、民间<span >基金</span>会、慈善组织的管制的全面放开。这又是另一本专著了。</span></p>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