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专家:“我们不会和大家顶着干”
昨日回应信息时报记者采访
昨日,教育部组织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费锦昌,以及全国书协理事、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三个专家在网络上解答“汉字整形”引发的疑问。
此前,本报记者联系国家教育部新闻处,关于“汉字整形”提出了不少问题。昨日,国家教育部新闻处一早致电本报记者,表示记者的问题已于昨天上午组织专家做客新华网予以一一解答,所有答复均以专家解答为准。
记者发现专家回避了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是“全国有多少书籍要重印?这会不会是劳民伤财?”、“文字写法一改高考考生首当其冲,会否无辜被扣分,会否出台缓冲措施?”
两个问题遭回避
信息时报:文字整形关系到历史资料、电脑文字等等,国家又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宣传去改,这一改全国有多少书籍要重印?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这会不会有些劳民伤财呢?
关于本报记者的这一问题,昨日有网友提到相似问题。两千年因为00和2000的差别,全球花了几千亿美元,现在电脑广泛使用,那如果修改了这44个汉字,在存档文件中电脑要重新识别使用要花费多大的成本和精力呢?
对此,王宁的回答避重就轻。他表示汉字在信息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码,对字样的改变是不改变这个字所防止的码位的,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重新制造硬件或者重新做软件的,对电脑来讲改正一个字的样子不会影响到我们去打字,更不会影响到电脑对于过去的一些字本身的调用和识别。
信息时报:44个汉字一但调整写法,最受影响的会是中高考生们。“若要实行强制改变,字典会多了很多错别字,小中高考如果没有记住这44个汉字,又会被“无辜”地扣分?对此,教育部门会不会出台缓冲措施?
对此,教育部方面表示稍后再做解答。
解答过后网友仍质疑瞎折腾
●“要十亿人重新学会正确书写这44个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一旦法定下来,原来的写法就是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