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最新动态 >> 国内新闻 >> 浏览文章
礼赞共和国60华诞·教育篇之超越体制藩篱 作者:cctvzsw 来源:cctvzsw 文章点击数:


     超越体制藩篱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公办民办,能够培养人才就是好教育——这不仅是传统的回归,更是一种体制的超越。体制的超越,给了教育超越以无限可能。——题记

 

  私学的复兴

 

  1993年10月,澳大利亚人马克在《开放月刊》上撰文,题目叫《到中国办学去》,其欢喜雀跃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让这个澳大利亚人蠢蠢欲动的是,当时中国的民办教育市场确实让人垂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一股民办教育的旋风。

 

  这般好景象来得并不容易。

 

  和民营经济一样,民办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能被这个社会主义国度所接受。

 

  l950年春天,教育部的一位领导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了题为《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

 

  私立学校,自然被划为要被“改革”掉的“旧教育”。尤其到了1952年高等院校参照苏联模式院系调整后,所有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此后几年,随着“改造”的深入,私立学校全被“割”掉了。

 

  “私”字在那个时代会引发太多联想与担忧。

 

  民办教育消失后,所有的学校教育活动都处于政府严密的监管之下,国家控制了学校里的一切,学校教育也就很快形成了全国整齐划一的局面。这种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无疑对稳定教育、稳定社会带来极大的积极意义。

 

  然而,正如经济上消灭了私有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虽有利于国家稳定,却不利经济的长期繁荣一样,单一的公办教育也只能在短期内促进教育的普及和一体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大一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

 

  改革开放之后,有专家提出要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但到底该怎样改,一时间并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教育还是应该由国家来主办,也就是说必须要公办。但也有专家提出可以民办,由民营资本来运作教育。但对于“民办高校”,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些高校可能会改变我国公有制的性质。

 

  从先贤孔子始,中国创下的“官办”和“民办”结合的教育模式,却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中国,受到诘问。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逐步确立,民办教育跟着挤进了春天。

 

  但是民办教育的师资质量、办学条件、诚信,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它的回归,从当时民间给一些民办高校赐予的“雅号”——“野鸡大学”,不难看出这个有着中国传统且带有鲜明市场经济特色的教育品种,令人且爱且忧的现实。

 

  今天回顾一系列政策的面世,不难看出政府对民办教育“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态度,直到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第一次以专门的法律来鼓励、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