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政策法规留学信息 政策法规国际动态 经验中介政策 成功案例经验分享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出国 >> 留学 >> 海归聚集点 >> 浏览文章
2009关注海归什么?四大亮点“千人计划”居首(2) 作者:cctvzsw 来源:cctvzsw 文章点击数:


  目光投向人才切身问题

 

  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吃香的形势下,本报还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包括身份认定和住房在内的归国人才的切身问题。

 

  在回国创业的海外人才中,一部分人已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绿卡,这使他们在回国后遭遇身份认同的尴尬。7月25日本报刊登《真好!蓝卡来了》一文,对南京发放首批海外人才居住证进行了报道。这张与身份证差不多大小的深蓝色卡片,被称为蓝卡。手持蓝卡的南京市海归可在资金申报、创办企业、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子女就读、居留和出入境、驾驶执照、购房等9个方面享受市民待遇。蓝卡不仅扫清了海归身份障碍,也成为人才证明。文章指出,早在1999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海外人才可依据规定办理工作居住证。作为吸引人才的举措之一,上海和深圳也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推行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实行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对促进海外人才柔性流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和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海归落户问题,本报于10月31日、12月5日刊登《百万安家费诱惑有多大?》、《海归公寓能否解决“安居”问题》两文对高层次海归人才安家落户进行跟踪报道,剖析引才政策,并建言献策。

 

  南京市10名海归领取了首批蓝卡。作为海归的工作居住证明,蓝卡能使他们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 

 

   关注2 留创园15年:对未来充满希望

 

  1994年,中国第一家留学生创业园——南京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园诞生,开创了我国留学人员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园的先河。至今,留学生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留创园的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2009年,伴随着经济寒流的到来,留创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5年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据《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留创园已经达到148家,各个留创园的孵化场地约比初创期平均扩大了4.8倍,其中在孵企业达到了6000余家。

 

  2月7日《2009留创园发展进入竞合时代》报道了目前各地留创园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并指出了留创园发展中的问题。报道指出,目前各地留创园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报同样为留创园指出了4条出路: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做好配套服务;具备国际视野,抓住有利时机引进高级海外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充分开展合作。这一报道为各地留创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月21日《留创园,太多了吗?》针对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留创园数量过多的质疑,对留创园的总量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分析。报道指出,分析留创园发展的前景,讨论留创园数量的多少问题,在衡量留创园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要从社会大环境考察留创园的作用。本报认为,留创园数量的多少不是关键。现阶段,留创园的作用是“试验田”,它将留学归国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划分开来单独培养。留创园的多少并不重要,如何让海归创业从创业园这块试验田中走出去,最后适应中国这个大环境才是留创园的目标。

 

  留创园未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自2004年以来,全国留创园建设的数量增长趋缓,但是,各地留创园更加注重孵化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随着留创园的规模化发展,其软硬件设施、服务能力、管理人员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各留创园还在孵化模式、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1月7日《武汉留创园 好个大舞台》对武汉留创园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指出,“协助运作”和“产研学一体化”是武汉留创园成功的重要经验,这一报道,无疑为其他留创园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和榜样。

 

  另外,本报也对各地留创园目前的服务质量和模式情况进行了总结。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为企业提供入驻、工商、税务等筹建“一条龙”服务和周到的物业服务;西安创业园建立了专家服务体系,率先实行了“创业导师”这一新型企业培育模式;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充分利用合作共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推进“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的模式,拓展留创园投融资功能,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对初创期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关注与投入,帮助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15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留创园来说,不算短;对于一项事业来说,不算长。我们期待留创园在将来海归创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注3 借“平台”引才:鼓励各地形成引才品牌

 

  近年来,国内各地为引进海外人才搭建起各种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为国内企业和海外人才“牵线搭桥”。在多方努力下,有些活动已初具规模,逐渐形成品牌优势,在引智引才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危机带来人才机遇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选择到中国发展。

 

  借助“北京学人中心”这一平台,北京今年引进海外人才中的重点是金融高端人才。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向外界描绘道,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一大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3.8%,2008年上半年更是提高到14%。这个比重在全国是最高的,已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水平,因此有能力广纳贤才。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