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心理辅导 >> 心理辅导 >> 浏览文章
一个小学里的“富人区”和“贫民窟” 作者:cctvzsw 来源:cctvzsw 文章点击数:


  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对比是新闻摄影师钟爱的拍摄对象,比如照片的一边是摩登楼的时髦女郎,不远的另一边是棚户区里皮包骨头的孩子。今天这种刺眼的摄影多发生在墨西哥城、新德里或者迪拜,但最初关于贫富差距的摄影却是从伦敦纽约开始,19世纪的英国童工和20世纪初期的美国黑人区都曾是这类新闻摄影的主角。

 

 

  不平等和不公正几乎是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但反抗不平等和不公正也必然是与现代化并行的另一个潮流。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和1968年的全球革命浪潮中,贫民窟的子民们向秩序、等级和权威发起了挑战,无论他们的理论是什么,无政府主义还是女权主义,无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反战、反种族隔离还是性解放,他们的行动基本可以归结为贫民窟与富人区的对立。

 

 

  富人区和贫民窟似乎是成人世界的残酷划分,但在安徽灵璧县的西关小学里也出现了富人区和贫民窟。按照当地的说法叫做“贫富班”,同一个年级,分为大班小班,小班里配置空调、彩电、DVD等教学设施,每个小班不超过35人,同时配备更好的老师,但是每个学生需要交3000元,交不起钱的孩子当然只能去大班,因此大班的人数竟然达到了97人,不仅拥挤不堪,而且住着破旧的老楼,没有好的教学设施。这么一对比,小班是“富人区”,大班当然就是“贫民窟”了。

 

 

  今天的中国对光鲜的CBD下暗淡的城中村已经习以为常了,80后之前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仍然停留在90年代以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或者改革开放之前,无论今天他们的贫富差距有多大,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却相对一致。那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童年,整个社会普遍贫穷。因为经历过更为悲惨的年代,因此这几代人仍然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帕累托效应,对于社会不公的感受趋向于消极,对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公正缺乏更为强烈的追求。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下一代,在那些新闻摄影师的照片里、纪录片的镜头前,最让我们震撼的往往是贫民窟孩子们冷漠而又无助的眼神。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处在贫民窟和富人区的贫富差距中,对于贫民窟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仅目睹着父辈承受着社会的不公,他们自己在很小的年龄也在感受这种不公。对于他们来说,同龄人炫目的玩具和光鲜的衣服也许只能培养他们的自卑,但一个学校内部的“贫富班”却会增加他们内心的仇恨。

 

 

  在美国专栏作家马克·科兰斯基最近的一部书中,一位在1968年的反黑人隔离运动中参与了暴乱的黑人这样回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我是马丁路德金的崇拜者,他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但是我忍不住要参与暴乱,因为一想起我耻辱的童年,我就升起一股无名之火。”我们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童年记忆对于未来行为的影响,今天的富人区洋洋自得地确立对贫民窟的统治,却忘了同时也在给自己树立无数个潜在的敌人。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