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基础教育 >> 小学 >> 小学政策 >> 浏览文章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2)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在载着记者穿过新茂化公路时,东方红村委会龙坡村村长庞卫干停在路口,左右观望穿梭的货车、油罐车、摩托车和客车,在确认安全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开动摩托穿过马路,他无法想象年幼的学生何以应付这样的车来车往。

 

铁路线上,火车不时轰鸣而过,也让庞卫干提心吊胆,倘若下雨,铁路下的村道涵洞便会积水,学生需要爬过铁路。

 

因群众意见较大,目前,这三所学校的合并已经暂停。

 

负担加重+

 

辍学潮流涌动

 

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不仅使小孩上学越来越难,同时因为城乡经济存在差距,也让许多农村家长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从江林中学转到江谷中学,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四会市江谷镇小乐村村民吴世财,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

 

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小乐村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吴世财的女儿吴金虹转到江谷中学后,读了七天便辍学,到镇上的陶瓷厂打工;儿子读到初二时,也放弃了学业。

 

“他们在江林中学读,我还供得起,在江谷的话只能不读了。”因为家穷影响了孩子的前程,吴世财感到很愧疚。“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想读书,但付不起一星期六七十块的费用,要是江林中学还在就好了。”身边一位老人附和道。

 

对小乐村的小学生来说,原小学并入大垌小学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每天要在悬崖边的山路上蹒跚3个多小时。所幸新增的费用并不多,只是每天一两块早餐钱。

 

 

然而,小乐村的中学生处境就完全改变了,“打一桶热水,都要5毛钱”。自从2006年9月江林中学并入10公里外的江谷中学后,上学的费用立刻飙升。一个学生,交通费每星期来回要10块钱(读江林中学是6块),伙食费一天10块(在江林中学一个星期才十几块),一个星期的总开支要60多块,是在江林中学的4倍,这还不包括每个学期的寄宿费120块。

 

如果有两个小孩在江谷中学读书,一个月便需要支出480块钱,这对以打柴为生的小乐村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村民吴世强砍柴多的时候,一天能砍200多斤,一般100斤柴能卖到9块钱,算下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刨去家用,根本不够小孩读书。“碰到下雨天就无法上山,有时砍多了林业站还会来罚款。”吴世强说,就连这点微薄的砍柴收入也不稳定。

 

因此,一些学生被迫辍学。大垌村的王伙珍(化名)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9月开学后,她在江谷中学呆了不到一个星期,便辍学打工,一度在酒店当DJ公主。

 

辍学在大垌村,已经成为一个现象。摩托仔随意地用手一指,便能发现辍学孩子的身影。

 

退休教师冼文初说,江林中学并入江谷中学后,已经有120名左右的学生辍学。

 

爆满与萧瑟+

 

城乡学校分化

 

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明峰称,化州并校的力度很大。根据该局提供的资料,2007年化州市撤并教学点105个,2008年撤并小学207所、初中9所,两年共撤并学校321所。仅两年时间,化州撤并的学校就占学校总数的37.5%。

 

同样,大埔县的小学由2002年的254所减少到如今的142所,七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的比例为42.3%。

 

四会市教育局副局长钟丹说,四会中小学数目从2001年调整前的175所减少到目前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

 

撤并势不可挡,步步推进,一些农村学校却日显荒凉。

 

四会市江谷镇。临近放学,十来个孩子在顺带小学的操场上玩闹,两栋三层楼高的校舍空荡得有些萧瑟。这两栋房子贴着粉红色的瓷砖,在山林的掩映中格外显眼,其中新的那栋是2005年修建的。这栋新楼,随着部分高年级学生次年转到大垌小学就读,只用了一年便人去楼空。

 

两栋校舍的整修总共花费20多万元。据顺带小学罗校长透露,如果今年学校的孩子继续流失,顺带小学不久后将会被全部并入大垌小学,地处偏远的校舍到时如何安置,“我心里也没谱”。

 

其实,这样废弃的校舍不止一处,同样处在江谷镇的江林中学,已经门窗大开,灰尘满地,荒草长了半层楼高。

 

2003年,江林镇和江谷镇合并,江林中学也随着江林行政机关的脚步,被并入了十几公里外的江谷中学。江林中学的原校址至今没有用作其他用途,学校操场上的篮球架亦未拆去,校舍的教室中胡乱堆放着一些杂物。

 

与农村学校空落落的校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小学的操场塞得满当当的。

 

在并校之前,顺带小学原有85名学生,而大垌小学只有43人,并校后,顺带小学留有的两个年级还剩12个学生,而大垌小学增加到75人。除去大垌小学六年级毕业的17名学生,大约有25个孩子在并校过程中流失了,这些流失的孩子大多到了县城读书。

 

面对逐年涌入的农村学生,大埔县城的小学不堪重负。大埔县城的大埔县第三小学,聚集着众多从农村进城读书的孩子,该校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近三年每学期增加100多人。

 

自从并校政策实施后,大埔三小的在校生人数从800人增加到了1600多,“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完全饱和了,好多班达到了六七十人,县教育局要求我们减少招收农村学生,可还是不断有人要来。”

 

大埔三小的吴副校长说,大埔三小现在共有28个班,一到三年级各有4个班,四到五年级各为5个班,六年级有6个班,其中六年级在去年开学的时候,整整多收了一个班的农村学生。

 

“从各个年级的班级数也可以看出,近年来有许多高年级的农村学生转进学校,而且势头没有减缓的趋势。”吴副校长表示,真没料到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会给县城的小学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2000年,大埔三小建了些新校舍,当时因为部分班级有空额,便接收了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闻讯赶来,至今已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