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清除学校内部阻碍发展的“桎梏”,2003年,玉溪市决定赋予职校“自主权”: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生源情况调整招生专业及人数,免试招收应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允许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省市外学生,跨省市联合办学;允许春、秋两季招生;允许职业学校以多种形式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政府部门逐渐退出了对学校具体事务的干预,把自主办学、自主发展权交给了学校。
2005年6月,全市职业院校又开始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改革,建立教职工无障碍有序流动制度,实行以岗定薪、优教优酬。玉溪二职中教职工每月浮动类工资高者近2000元,低者不满100元,教师们争当班主任,过去不愿多上课的老师纷纷要求增加课时。
同年7月,玉溪市各县(区)又相继发出面向全省公开招聘职校校长的公告。全市11个校长岗位共有60多人参加竞聘。“铁交椅”被搬走,一批德才兼备、富于开拓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龚兴文说:“过去,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跟我关系不大,重要学校人口不减少(死人),不增加(女学生怀孕),校长的位置就能保住。现在,我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办学”。
学校内部机制改革让玉溪职业教育发生巨变。2004年,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0%。
第三板斧 让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手
学校内部管理机制顺畅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但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重复,各校不切合实际地争相开办社会热门专业造成的无序竞争依然没有改变。
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改变这种现状,而且办出有玉溪特色的职业教育?
2005年7月,根据市产业发展战略,玉溪以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囊括烟厂、烟草辅料企业、烟科所、各县区的烟草公司和主要烤烟产区的县职中,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培养烟草专门人才的庞大职业教育集团。
烟草职教集团成立后,即由烟草公司投资,在红塔区大营街租地200多亩,建起烤烟新品种培育基地,烟科所出技术,职校学生协助观测、搜集科研数据。“过去,大多数职校是在黑板上‘栽秧’、‘养猪’、‘种菜’,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李世华说,组建职教集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学校能够根据生产一线的技术发展和用人标准,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能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技术和人员,加强对师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现在,分别针对玉溪“三优一特”产业——烤烟、矿电和旅游及特色县域经济的烟草、旅游、工贸三家职教集团都已成立。工贸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32家,联办学校延伸至省内的迪庆州乃至天津、南京等地;联办企业发展到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带。玉溪二职中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唐勇说:“厦门一家企业还计划将模拟生产线安装到学校里来,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手”。
组建职教集团后,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来要人的单位多了,毕业生不够分,不少职校设起了门槛:企业的用工规模要在1万人以上,学生的最低工资在企业原有标准基础上上浮10%至20%。
“出口畅”自然“进口旺”。目前,玉溪普职招生比和在校生比都已接近1∶1。职业教育欣欣向荣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的短缺和师资的匮乏——这已经成为摆在玉溪职教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