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卓越计划”试点的“985”高校,几乎都将培养“国际通用型工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始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他们的改革,包括建设七大国际合作平台,与100所高水平大学、300家企业和500所中学建立人才选拔培养的合作机制。吉林大学进行“卓越计划”的学生第一年将强化英语学习,从二年级起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连班主任也由入选“千人计划”的俄罗斯专家担任;清华大学明年将有30%本科生具有海外经历。
据了解,教育部正在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制定中国工程人才培养通用质量标准,以便加入英美等国工程师资质认证的华盛顿体系或德法等国为主的欧洲大陆体系。目前正在国内3所高校进行试点。
企业参建仍是“老大难”
不过,如何吸引更多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工程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德国,高校规定工科院校老师必须有5年以上企业经历才能任教。工程师教育的华盛顿体系和德法欧洲大陆体系各有侧重,但共同点在于都重视企业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而教育部的调研让人不乐观国内大型企业对于学生实习缺少热情。
一项旨在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涉及国务院下属25个部门及行业协会、建立工程实践实训基地的政策,有望明年出台。
不过,很多高校研究者认为,国内基础和高中教育阶段普遍只学“科学”、几乎完全不学“工程”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在大学不愿到工程一线工作。因此,目前的工程师“卓越计划”将向中学延伸。
不过,对未来工程人才的竞争,已从招生阶段展开。今年,同济、北京理工、大连理工、东南大学等8所以理工科闻名的综合性大学已宣布合作,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8所高校在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联合探索卓越人才选拔新模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