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并没有太好的办法。诸如外流教师必须上缴进修费、培养费的“土办法”并没起到良效。为此,民勤县专门设立了“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重奖教师,获得这项奖励的教师每年额外拿到5000元。据透露,民勤县还在谋划继续扩大这个奖项的奖励范围,每年将重奖100名老师。
“其实并不是看重钱多少。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赵明发说。他是民勤一中的语文老师,连续3年捧得该项奖励。他回忆说,每年这个奖都要在县政府礼堂颁发,县四大班子集体出席,获奖者还将佩戴大红花。正是这些看上去并不时髦的做法,给师者以尊严与成就感,营造出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教师的崇敬和感激在民间更加“登峰造极”。每年高考录取结束,教师收到谢师宴的邀请络绎不绝。为此,县教育局不得不出面制止这种风气。收到邀请的老师经常只能“派代表参加”。
民勤一中校长李忠民介绍说,从2006年至今,该校的教师流动数量已降至个位数。目前,师资和优秀生源流失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在民勤一中最新的一本关于学校介绍的画册中,李忠民自信地将民勤一中名师们的照片和事迹编写了进去。而在过去,李校长坦言,“不敢往上放,怕外地学校照单子挖人”。
身为县教育局局长的马继杰也一度感到困惑。一方面,优质的民勤教育向外源源不断地输出了优秀的学生,而另一方面,回到家乡的优秀学子越来越少,民勤教育也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隐忧。
“只有通过教师培训,缓解并解决这个问题。”马继杰说。据他介绍,该局提出“三年胜任熟练、六年力争骨干、九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目标,实施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以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成熟。
中国青年报 张鹏 通讯员 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