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最新动态 >> 国内新闻 >> 浏览文章
山东教育厅回应三字经禁令质疑:糟粕误导价值观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全社会热议。

 

  【现状】

 

  不少学校摸索着前行

 

  如何取舍不知所措

 

  济南市各中小学都在应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至于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都没有个明确要求。因此,很多学校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

 

  济南市育贤小学张立校长告诉记者,考虑到小学阶段孩子时间比较多,就从传统文化角度,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特点逐渐接触文言文,比如低年级从识字角度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这种朗朗上口、内容浅显的古文,到了高年级逐步添加小古文、诗词,初高中阶段的经典文言文等,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学校都像育贤小学一样在摸索着前行。有的学校要求学生读四书五经,有的甚至把整个校园都搞的一股“国学味”。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小学的经典诵读都是由语文老师代课。“有的能讲明白,碰到很生僻的词,讲了孩子们也不懂,干脆就不讲了。”有老师告诉记者。

 

  经典诵读正搞得轰轰烈烈,现在又突然要“去其糟粕”,哪些算“糟粕”呢?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翻遍《弟子规》,认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责,须顺承”。但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糟粕呢?他也说不清楚。

 

  【质疑】

 

  何谓“糟粕”?怎样甄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了好多年了,但何谓“精华”?何谓“糟粕”?从事教育工作的何女士本身爱好诵读经典,每个暑假也会带着孩子去参加经典诵读班。何女士说,早上看了报纸后,她翻阅了《三字经》和《弟子规》,不知道这里面哪句才算“糟粕”。“要‘去其糟粕’,应该先把‘糟粕’圈出来,让大家知道哪里是‘糟粕’。”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多年来致力于推广“经典诵读”活动的颜炳罡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山东,全国中小学都在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是很有意义的事。随着经济文化的崛起,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颜炳罡说,在全球化视野下必须问“我是谁”,“我是谁”正是一种民族性,就体现在文化传统,也就是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中。“但有时候精华和糟粕是密不可分的。”颜炳罡说,要充分相信老师的辨别力,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颜炳罡说,他接触过一些中小学老师,对国学都有着清晰的理解。

 

  【正方】

 

  应让孩子自选经典读物

 

  对于山东的做法,一位天津网友表示赞成。他认为,《三字经》、《弟子规》他都读过,虽说是道德上的东西,教你怎么“做人”,但里面的价值观相对扭曲,里面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还拿传统文化当大棒的话很明显已过时了,但要禁止的话还不至于,应该把国外的中小学读物和所谓传统文化的精华全摊开让孩子们自己挑选。

 

  一深圳网友也投了赞成票。他认为,传统文化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大部分都是糟粕,愚民思想,完全和社会脱节,书本上的知识根本解释不了现在的社会现象,于是就用传统文化去解释,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就是社会进步的阻力。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