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不能断章取义
孩子大了自有甄别
有网友表示,既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
这名网友说,他身边一个父母离异家庭的5岁小孩熟读四书五经,这个小孩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这样解释的:“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是不是因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网友说,单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句话,称不上是多大的糟粕,或许它是孔子对家务事的一句牢骚话,离开了原有语境,却被一个五岁的小孩理解成那样。
网友董女士也表示,她的孩子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报经典诵读班,《三字经》、《弟子规》张口就来。
“有些东西他现在不明白不要紧,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回头再读时,自会有甄别。”董女士说。
【支招】
请专家论证是个不错的办法
济南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大明湖路小学校长、现甸柳一小校长杨兴勇告诉记者,当初他在大明湖路小学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所选用的教材请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当时主要是考虑选择各家都有其精华的部分,怎样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杨兴勇说。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值得提倡。经典就是认可度更高一些。从历史发展来看,大家都很认可的,像四书五经,更能够经得起历史推敲。”杨兴勇表示,经典诵读还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发展肯定比古代发达,因此经典如何结合实际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经典诵读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同时又不能仅仅是未来背诵,要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小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
“有的东西要以背诵为形式,背诵多了,有了积淀,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自己会解读。当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更理性地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来理解经典,而不要盲目。”
【部门回应】
省教育厅解释新规背景
甄别不够误导孩子价值观
至于为何要发这样一个通知,省教育厅有关人士透露说,的确是有的学校在推广过程中做得有些过。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
省教育厅表示,“要将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正确理想信念和民族自尊自信、体现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文化典籍推荐给学生。”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地不得任意扩大学校课程开设范围,对规划建设较好的优秀学校课程可以宣传推广,但不得在区域内统一开设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