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1559)
中国人民大学(681)
清华大学(1387)
北京交通大学(64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77)
北京理工大学(605)
北京科技大学(464)
北京化工大学(493)
北京邮电大学(289)
北京林业大学(500)
北京中医药大学(118)
北京师范大学(224)
北京语言大学(211)
中国传媒大学(118)
中央财经大学(22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49)
中国政法大学(79)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306)
北京大学医学部(111)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168)
括号中的数字就是2010年各校“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考生”的人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清华和北大的数据,数字确实很大,清华和北大合计2946,将近3000人了:
清华大学:1387人,占当年录取计划3360人的41%;
北京大学:1559人,占当年录取计划2780人的56%。
可是,从《中国新闻周刊》的数据我们看到,清华通过自主招生只录取了200人,北大通过自主招生只录取了280人。
做一道最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题:
清华大学:1387 – 200 = 1187
北京大学:1559 – 280 = 1279
1187 + 1279 = 2466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惊呼:阳光高考公布出来的这两所名校的近3000多名已经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中,有2466人没有被这两所名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这些人到哪里去了?难道都发挥失常落榜了吗?这些人可都是经过北大清华从几万名优秀考生中“优中选优”选拔出来的呀!那不是太可怕了吗?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高招录取规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自主招生在提档和录取时不占用当地正常的招生计划。
我们还要阐明另外一个基本概念:什么叫做“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某高校在填报第一志愿前提下给与在提档线下一定分数提档范围提档录取的权利。那么,“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实际上就是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的实考分数未达到高校提档线,但是刚好落入降分提档范围被高校提档并录取的行为。举例说明:某高校的提档线是650分,自主招生优惠30分。只有第一志愿的自主招生考生实考分数在620-649分被该高校录取才算“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
那么,对于已经获得某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都有哪几种情况呢?比如说,上面所述阳光高考公布出来的这两所名校的近3000多名已经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这些人大体分为七类情况:
1.有一部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了这所大学,高考成绩+自主招生优惠分后能达到该校的提档线并填写服从专业调剂。这部分考生将通过自主招生方式提档并录取,不会占用该校在当地的正常招生指标。
2.有一部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了这所大学,其高考实考成绩已经能够达到该校的提档线。这部分考生将按照正常的程序提档录取,占用该校在当地的正常招生指标提档。其提档与自主招生无关,仅在专业录取时享受该校一定的优先政策。
3.有一部分考生在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后的几个月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最终第一志愿选择比这所学校更“高”的学校。这部分考生将视同于普通考生。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占用其他学校在本地的正常招生名额。其行为与自主招生无关。
4.有一部分考生在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后的几个月学习后,重新估计自己的实力,认为即使有算上自主招生加分也达不到该校的提档线,第一志愿没敢报这所大学。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占用其他学校在本地的正常招生名额。其行为与自主招生无关。
5.有一部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了这所大学,高考成绩+自主招生优惠分后仍然达不到该校的提档线。这部分考生不能作为自主招生录取,只能作为第二志愿被其他大学录取,将占用其他学校在本地的正常招生名额。不会占用该校在当地的正常招生指标。其行为与自主招生无关。
6.有一部分考生同时获得了多所学校(例如A和B校)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选择了另外一所自主招生高校B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不会占用A校在当地的正常招生指标。其行为与A校自主招生无关。
7.有一部分考生被提前批次录取、被小语种、被港校提前录取等等。不会占用该校在当地的正常招生指标。其行为与自主招生无关。
一分析就十分清晰了,七类情况中只有第一类是属于“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后面的六类情况都不算是“自主招生方式录取”。这就可以解释上面两所名校案例中那2466名已经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但是没有被这两所名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的考生的去向了。事实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考生都是按照第二类情况被这两所名校录取的。即他们的实考分数已经达到了两名校的提档线,无需通过自主招生方式提档即可被录取。
读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结论: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中的大部分实考成绩就能达到清华北大的提档线。换句话说,假设他们没有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也能凭实力考取清华北大。
您想想是不是:这些敢于通过校荐、自荐向清华北大报名的考生本身就不是太差的学生,话说了,“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他们经过清华北大严格的初审刷下一大批,经过紧张残酷的笔试又刷掉一批,最后经过面试才能确定。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是北大清华从几万名优秀考生中“优中选优”选拔出来的,而且从自主招生所罗列的条件上看出,这些考生中很大一部分已经通过各种获奖拿到了政策加分,如果他们都需要“自主招生优惠”才能被清华北大录取,那才是奇怪的事呢!
因此说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大部分考生凭裸考实力就能考取清华北大。北大清华的情况是这样,所有自主招生高校的情况其实都是这样,都能分析出上述考生的七类情况,只不过在拆开分析的时候,这七类考生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类似的情况都是,有一大部分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凭裸考实力就能考取自己所填报的自主招生高校。
既然如此,自主招生还有什么意义?比如说对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无论是经过自主招生,还是不经过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群体都是大体一样的。何必要兴师动众地把自主招生搞得一年比一年大呢?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回到起初从北京交通大学王化深处长的一段话引出的讨论:自主招生到底是不是“生源大战”?王化深处长的理由是所谓各个集团中的高校并不缺生源,因此自主招生不是“生源大战”。晨雾认为:自主招生的实质就是“生源大战”,就是“掐尖大战”。我们只要做一个假设就十分明白了。我们假设清华和北大两家生源竞争对手中的一家退出了自主招生会发生什么情况?比如说清华退出自主招生,考生报清华只能凭实力;而北大有自主招生,获得了北大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只要第一志愿报北大,就能获得提档线下30分优惠录取资格。我相信,在那些犹豫于清华北大之间的考生中,大多数会倾向于报北大。因为站在考生和家长的角度,在残酷激烈的高考竞争中,30分的诱惑是巨大的。我相信任何分数层次的考生都会十分在乎这30分的诱惑。只要有可能,就会不惜代价去争取。这就是自主招生“大战”的源动力。而高校则是利用了考生和家长的这部分动力将自主招生策划成为一场一年胜过一年的声势浩大的“生源大战”,其目的就是“掐尖”。他们不过是通过这30分为诱饵,“引诱”优秀考生去考他们的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这些人(例如2010年清华北大的那近3000人)就意味着套上了第一志愿填报北大或者清华的“绳套” -- 这就是实现了掐尖。
不同分数层次的考生,就会选择参加不同层次的“掐尖之战”。层次越高的学校所涉及的“战斗”就愈发激烈。“华约”、“北约”的“战斗”要比北理工等“工盟9校”和北交大等“学院路五校”联盟的“战斗”激烈得多。为什么说是一场“生源大战”?是因为卷入此战的考生和学校越来越多。
没有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和家长看到别人参战,感到自己不参加似乎吃亏了:晨雾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家长提问:我的孩子分数大约在一本线上下,没有获过奖,也没有特长,是否应当参加自主招生?
同样,没有参加自主招生的学校,特别是到了2011年,没有参加“自主招生同盟”的高校也觉得自己亏了,生怕好的生源被别家抢走了。据讲今年有些高校是“被加盟”。
再看看今年已经考完的“华约”、“北约”自主招生考场的阵势,说它是“小高考”一点都不夸张!看北京考场照片只看出一点区别:高考时是家长身穿短衣忍耐着烈日酷暑在考场门外期盼着考生;这“小高考”是家长传着厚厚的棉服冒着严寒在考场门外期盼着考生。而往年没有联考单独参加某一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家长们还能进入学校被安排进一间大教室休息,有时招办人员还会给家长们宣讲一些相关的政策。
上面我们已经通过2010年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数据案例说明了自主招生的实质。因此演绎至今的自主招生的“生源大战”是由自主招生制度本身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绝不可能像王化深处长所说的那样只是由于媒体的炒作,使得自主招生“涉面太大”引起的。媒体的炒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知名学者熊丙奇教授的一段评论说到了自主招生的实质:“对学校而言,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抢生源’的一种手段,这是自主招生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期望目前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录取偏才和怪才,不过是不了解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一厢情愿罢了。”
自主招生的实质就是“生源大战”,高校做事要敢做敢当。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不必为此遮遮掩掩。
自主 招生要跨三个“门槛”
目前,自主招生改革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全国最早发起自主招生联考的五所院校之一,北京交通大学的招生负责人王化深教授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自主招生,他主张不要妄评谁是谁非,而是在高考制度的设计改革实施上注重合理性和规范性。为此,他提出了几个观点,本报记者将之归纳为自主招生要跨越的“三个门槛”。
门槛一:为考试招生立法
记者:考试招生立法已经有教育部门和资深学者提出过,但不知为何没有定音。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化深: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其行为都应该遵守“游戏规则”。那就应该依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制定有关考试、学校招生的法律法规。
我不是法律工作者,但我深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若想在某个领域实现公平就应该用该领域的法律来衡量,高考更不能例外。目前,我们还缺少这样的法规,使得该领域可能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可能性。现在,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可以说是最高量级,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很神秘”,从业者认为“很辛苦,也很冤枉”,对错是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有法可依,谁“撞线”就治谁,对错自明。
细心分析,自主招生热点实质并不是媒体炒作的生源大战,目前,所谓各个集团中的高校并不缺生源,那么为什么会引起媒体战?主要原因在于涉及面太大,难免会被认为是“抢生源”、“小高考”等。再者就是考生和家长没有弄清楚各校的简章和条件,只是把自主招生简单的理解为“优惠20分”,增强了其“热烈气氛”。我并不是说,联考就不好,主要是组织形式问题。
我们北京五高校地理位置很近,专业的行业特色鲜明,规模类似,2005年就开始了联考试点,主要是想为了让考生省事,减少考生负担,另外,各校也可减少考务工作量,经过报名选拔使得少数学生来校进行一天的笔试面试,即省时间,又解决了考试安全问题。目前我们五校考虑和交流最多的是如何规范面试的环节,尽可能较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各校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
6年试验下来,我们认为是成功的。为什么其他学校搞起了联考,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值得思考。如果“有法可依”,如果各校都遵纪守规,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一定是成功的。现在,全国有80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试点资格,北京就有20所。但是,自主招生毕竟占千万考生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农大和中央民族大学均未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我以为这是他们的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也许还有更多的考虑。
门槛二:要对所有考生“机会公平”
记者:考试公平一直是社会尤其是考生家长关心的话题。如何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
王化深:高考带有“选拔人才”职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为所有学生提供参加“选拔”的机会提供“机会公平”是可以做到的。
各校不应限制学生所在的学校,不应该将“不知名”中学的学生拒之门外,更不应该为自主招生设置极其苛刻的条件。今年教育部对此有明文规定,比如推荐和自荐并举,不得设置中学范围等,各校应该照文执行。我们学校今年虽沿用了每年踊跃报考本校较多的所谓“生源基地中学”可推荐少量学生报考的方式,但也允许其他学校的学生自荐报考,对二者的审核是一样的,即大家的机会平等,考核成绩平等对待。
一个值得讨论的就是教育欠发达地区或素质教育较弱的中学学生在当前自主招生的条件下的“机会”问题不可回避。以前在选拔时许多学校十分重视“全面素质,成绩优秀”而忽略“培养潜质、浓厚兴趣”,使得这些中学的学生进入自主招生行列机会较少。
另一个话题就是自主招生选拔的社会环境问题。前年我们五校召开的100所中学校长参加的校长论坛,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中学的推荐问题,各地校长有不同的观点。北方的几位校长认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相信校长的推荐。而南方的几位校长认为,校长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要这个推荐权为好,还是以大学的考核为主。我认为,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完全实施这些工作的程度,因此需要试点、总结和完善才能展开。
因此,高考招生不能仅仅认为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招生部门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大家在批评的时候还应该提供建议和承担义务。
我们也在思考,高校自主招生等特殊类招生工作是否可以延伸到中学。如果中学的学业考试、综合素质测评(成长记录)、大学中学教师联合指导的兴趣小组等能为高校所用,配合高招统考,就用不着当前兴师动众的非统考类的考试了。
门槛三:招生与培养、就业应实现联动
记者:不管是统考招生,还是自主招生以及各类招生,各校都用大量的办法做宣传、咨询,甚至为吸引生源想出了一系列的招数,甚至有些学校之间被媒体称为“生源大战”,可谓下了大功夫。
王化深:招生的生源再好,培养理念与方式不行,毕业生难以优质就业,只能说办学是失败的。所以,大学没有必要过分的在“争夺生源”上下大功夫,更多的精力应该花在培养和管理上。
我们这个部门负责学校招生和就业,是学校名副其实的“守门人”。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招生和培养、就业联动。每年学校都要把招生、教务(研究生培养)和就业部门召集在一起,从就业逆向研究我们的培养乃至招生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强调了学生对某一专业有“浓厚兴趣”。但各高校每年毕业生都有大约5%-10%的不能按期毕业或拿不到学士学位。在这些学生当中,极少数有突发事件、心理或生理上的问题影响了学习成绩,大多数是对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何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上给学生更大的余地是我们招生工作应该思考的。配合学校比较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好是高校的任务。
另一个问题就是因材施教。我们的各类招生都强调了学生的“特长”,无可厚非。但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是否在这些“特长”上发挥好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按现在的培养方式及考核标准,你的数学考了再高的分,其他任何一科不及格还是毕不了业。这类学生入学后,我们很多学校没有一个适合他们学习的氛围和因材施教的策略。这些学生是相关招生政策的受益者,他们以优良的成绩和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特点进入校园,但又成为我们现有教育体制的受害者。所以我提出应当使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就是着眼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