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数百万贫穷家庭的孩子一样,都是希望工程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苏明娟说。2005年她从安徽大学毕业后到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山区教学条件很差,孩子们求学十分艰苦。苏明娟清晰地回忆起她当年就读的张湾小学:教室低矮破旧,冬天窗户没有钱装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线不好,只好任寒风呼啸着灌进教室,孩子们被冻得缩成一团。
“山区消息闭塞,当时我并不知道有这张照片。直到1994年,在湖南军校读书的李万叔叔,将一份刊登这张照片的报纸和一封信寄到我们学校,说要找照片上的人,愿意资助到小学毕业,我才看到这张照片。”苏明娟说。
李万是资助苏明娟上学的第一人。他把微薄的津贴一元一元地攒起来,每学期都资助苏明娟100元钱,一直到小学毕业。“希望工程给我的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让我懂得了爱的含义。”苏明娟说。
读初中时,天津一名老人给她寄来了600元钱,因为已经得到资助,苏明娟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将这笔捐款转给了中国青基会,用于资助他人。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回报社会是一种义务。”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苏明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大学期间,她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卖报纸,将挣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2006年,她拿出1000元工资,捐给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在很多公益活动现场,都能见到苏明娟的身影……
如今,在希望工程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孩子中,有的成为企业技术工人,有的回到当地农村担任乡村教师,还有的成为科研人员、高级管理者……希望工程改变了中国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金寨县团县委副书记乐绪芹告诉记者,金寨县培养出了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张宗友;荣获全国“希望之星”称号的邓磊,200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少年大学生。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希望小学模范教师称号的获得者。她说:“我从一名失学儿童成长为希望小学校长。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数百万失学儿童的命运。我将尽力回报社会,尽己所能传递爱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凝聚“希望”
11岁的农村女孩高燕华深深为学校的图书馆所吸引,一上学就能看上品种如此丰富的图书,她特别珍惜这个机会。
高燕华是福建福州闽侯县江洋希望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就在她入学的前一年2003年年底,这所学校才告别破旧不堪的教学楼,搬进明亮的新教学楼,从此学校也有了一间专门的图书室。
江洋希望小学许木干介绍,由于江洋村地势偏远,原江洋小学校舍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当地庙宇改建而成,因为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如今的江洋希望小学是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捐资兴建,学生文体活动场所等各类附属设施均有配备。
在中国的偏远农村,有很多孩子每天挤在昏暗的危旧校舍里,为的是读书识字。援建希望小学,为学生建设一所安全、明亮的学校,已成为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方式。
18年前,福建第一所希望小学在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建成。至今,福建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8亿元,已建成希望小学405所,在校生人数达12万多名。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表示,20年来,作为希望工程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坚持“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的公益理念,动员社会,协助政府,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持续的、多方面的救助和支持。
20年来,富有爱心的人们,牵起一双双的小手,为穷苦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火,帮他们迈上了知识殿堂的第一个台阶。
在安徽省金寨县,周火生的名字家喻户晓。1995年以来的14年里,这名江苏昆山市退休教师为了资助大山里的贫困学生,78次走进金寨县。他个人捐资达20余万元,并动员昆山市50多个单位、500多名爱心人士,捐助希望工程320余万元。受资助贫困学生达700人;51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镇13岁的初中学生唐烨昕因身患绝症,1996年去世前,他要求母亲张淑美在他去世之后,每年要给金寨大山里的贫困学生寄点学费,张淑美不负儿子的临终留下的遗愿。这位可敬的母亲从1997年至今,已有10余年每年都坚持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将300元学费寄到金寨县希望小学,救助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
曾经担任河北省军区副政委的赵渭忠已逾古稀之年。1992年退休至今的17年间,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奔走呼号,他和家庭向希望工程捐款100万元,资助学生650人,还发动社会各界向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万元,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希望爷爷”。
在祖国的版图上,我们也许不能历数已经建成的1.5万多所希望小学的具体名称,但“希望小学”带来的“希望”已为贫穷地区的学子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