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高校2010年增至80所,选拔方式出现联合招生、“校长实名推荐制”等探索
日前,复旦大学一份针对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进行的跟踪调研引起了广泛关注。调研显示,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直接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也表现出了更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志向也更为明晰。
2003年,我国启动了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弥补高考制度不足为目的的自主招生改革,开始了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新模式的“破冰之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又在上海率先进行了“面试说了算,高考作参考”的自主招生新探索——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并实现了自主招生比例从5%到10%的突破。
尽管在自主招生走过的7年和自主选拔录取走过的4年中,各种争议不绝于耳,但不可否认,通过自主招生的探索,“一考定终身”的现状正在改变,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
成效初显:自选生素质特长突出
4年中,自主选拔录取为越来越多学生开辟了新的通道。仅2009年上海交大录取的学生中,就有6名学生没有进入一本线,但最终被录取,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自主选拔录取的考核环节中表现优异。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陶正苏认为,虽然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的做法各有不同,虽然坊间对像考百科全书、问“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的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环节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这项改革对于选拔和培养“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显然起到了鼓与呼的推动作用。
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2008年,自主选拔面试预录取的454名上海学生与高考录取的455名上海学生相比,虽然平均高考成绩略低,但第一年的学习成绩却明显反超,其中自选生的平均绩点(GPA)要比直接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高出0.23,而最低绩点更是高出0.79。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表示,产生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的教育与中学的教育相比更强调自主性,而自选生们普遍在学习主动性上表现出了优于其他学生的特点。复旦学院4年的连续跟踪调研显示,在谈到影响自己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时,51.9%的自选生选择了理想志向,39.8%选择了个人兴趣,相比直接经过高考进入各专业院系学习的学生而言,自选生们大多对所学专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4年中的学业及4年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较为完善的规划。
更意味深长的是,调研还显示,七成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加入了学生社团,44%的学生担任了班团干部,大部分辅导员反映,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在参与学校活动时相对其他学生更积极、更热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