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是为了这点工资,周宏军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一直坚持下来的,是苗山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
周宏军说,自己常常觉得这辈子就是为了山里的孩子才来到世上的。从小,山里孩子只知道教师这一个职业,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当教师。而在孩子们眼里,周宏军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唯一希望。
“孩子们升初中高中,或是在乡里做生意,会算钱了,他们的高兴劲儿就像过年,因为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这时,我就感觉特别幸福,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这,就是周宏军感受到的大山教师的价值。
一肩挑起三种身份
“肩膀都挑起‘皮’了,不痛了,老肩挺耐挑。我不像个教书的老师,倒像个农民。”
38年来,周宏军一肩挑起三种身份:教师、建筑工、挑山工。
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学生的各种物品,他去挑……当孩子们像鸟儿一样飞出大山,他的心情就像阳光般灿烂。
校舍越来越破旧,缺门少窗,四面透风,教室里长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常常被露水、雨水、雪水打湿,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孩子在寒风中哆嗦……
“不能因为校舍问题让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啊!”周宏军说。1986年夏,周宏军卖了家里的猪,带着村民、一名代课教师和一群孩子边上课边建校。
学校选址在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上山撬石头,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军用肩膀挑回来的。
学校建成了,但教室还没有安装门窗,屋顶没有盖瓦片,桌椅板凳、操场一样都没有。
每天放学后,周宏军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刮草地,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到天黑。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先去挑1个多小时的石头、泥土才去上课。就这样,学校的墙壁、地板,是他用木材一块一块拼装的;凳子、桌子、黑板,是他亲手打制的,木材不够了,就拿自家的顶上。3年后,一座两层4个教室的木房教学楼在苗山深处建起来了,孩子们又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了。
由于常年在山里赶路挑东西,周宏军常常吃不上几口热饭,路边的露水时常打湿双脚,他因此患上了风湿病。
2009年,柳州市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实施免费午餐,周宏军的肩膀更加不能闲了。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周末他还要到20公里外的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原材料。
一个周末,周宏军早早起床,扒了几口冷饭,就赶去挑学生的免费午餐。早上天气还暖和,他很快就顺利赶到同练乡。然而,下午突然变冷,他风湿病发作,脚疼得无法行走。硬着头皮,他挑上担子艰难前行,走不动,揉一揉,反反复复,几经折腾,去时3个小时的路,回来却走了6个多小时。
说起挑东西的日子,周宏军摸摸肩膀,腼腆地笑笑:“肩膀都挑起‘皮’了,不痛了,老肩挺耐挑,但不像个教书人,倒像个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