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也不能少
“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我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
“终于到家了!”今年2月21日,达佑教学点开学第一天。周宏军一到学校,还没放下挑了4个多小时的教材,一句不经意的“到家”,便透露出他对学校的爱。
多年来,由于环境恶劣,达佑教学点的教师走了一个又一个,前后7名教师,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久留下来,只有周宏军始终坚持着。
周宏军要走,不是没有机会。2006年,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调他到乡里,但他主动请求留下。“娃崽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遥远,不安全。”家长符升根的顾虑,正是周宏军的担忧。
“我决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周宏军说,“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
现在,达佑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分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再少,也要按规定开课。周宏军第一节上二年级的课,四年级学生自习;第二节上四年级的课,二年级学生就自习……如此复试教学,忙得不亦乐乎。但在他心里,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说:“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
汪洞乡中心小学教学辅导员覃启祥说:“这么多年,周老师毫无怨言地坚守岗位,家长们人人竖起大拇指。乡里每次开会,不管多远,他都一次不落。”
一天,周宏军腰疼犯了,无法直立走路。学生来到他家,问:“今天还上课不?”他说:“你们先去自习吧。”一转身,他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上课去了。
学生上学要经过4座河面宽30米左右的独木桥,桥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河。每年夏季山里都会涨水,每逢刮风下雨,周宏军都要到桥头,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桥。隔三差五,他都会去检查木桥牢不牢固,常常在桥上加钉子、换木板,为了学生的安全,周宏军慎之又慎。
虽在全乡最边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但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学习的榜样。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两人考上了大学,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2009年被柳州市评为优秀乡村教师。
一生守护大山孩子
“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是山里条件太差,苦了孩子们!”
清贫,是周宏军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在他的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器都没有,住的还是父亲20多年前盖的木瓦房。尽管生活拮据,但他从不吝惜资助别人,先后领养了4名孤儿,助养了1名残疾儿童,其中一个孤儿已经上大学——而他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
学生交不起杂费,周宏军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上,帮学生买作业本、草稿纸、字典等。遇到学生生病,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一次,个子高大的学生符涛右腿红肿,无法行走。周宏军每天背他上学、上厕所……20天后,符涛的父亲从外地赶回接他去医院,符涛怎么也不肯上担架,说不想离开周老师的“背”。
周宏军说:“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是山里条件太差,苦了孩子们!”
如今的达佑教学点,只有半个篮球场,一根歪栏杆,球筐歪歪地斜挂在栏杆上。琅琅读书声,越过崇山峻岭,在大山间回荡。
望着自己付诸一生心血的学校,周宏军思绪万千。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退休前学校有一面五星红旗,为孩子们真正升一次像样的国旗,唱一次有音乐伴奏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引领的广播体操……
山若有情山亦老。如果周宏军走过的7万公里“挑夫”路可以动情,那么,大苗山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将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以敬仰这位用爱与责任锻造了“师德”二字的普通山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