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成长顾问 >> 顾问 >> 浏览文章
课堂密码:面对课堂的深度与宽度,我们何去何从?(2) 作者:cctvzsw 来源:佚名 文章点击数: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宽度

  刘之颖: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不只是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她读书的范围很广,非常有思想、有深度,而且经常推荐书给我们看,比如给我们推荐北大教授钱理群写的北大,还有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她不但介绍名人,而且经常介绍一些与我们年龄差距不大“80后”。她不但给我们以启发,而且还教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眼光放得非常远。其实,她教我们语文方面的知识程度很深,但我们都比较能够接受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和别的专门搞应试教育的老师完全不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王宜平: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喜爱或者讨厌一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比如说,这个老师第一节课给我们说的不是这个课程的有关内容,而说的是最近的热点或时事,我们就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容易跟我们亲近,我们也就比较容易接受。我觉得学习的“面”需要宽一点,而且对于一门课程,喜欢不喜欢,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关于深度,我认为老师首先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说介绍一个公式,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把这个公式给推导出来。如果说学生能够自己推导出来的话,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他就会主动去找老师,只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就能把这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加深。

  曹斌:我这样理解你的话:在中学范围内,我们的学生对哪一个学科特别有兴趣,或者想在哪一个学科上发展,他自己也许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所以老师的教学要达到一定的“宽度”。比如,老师可能通过宽度,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找出真正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然后对感兴趣的学生在深度上进行强化。所以,教学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的宽度。

  任升录:是的,老师们不能认为上的是物理课或数学课,就只需要讲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跟我的课堂没有一点关系的内容,我是绝对不会讲的。”抱持这种想法的老师,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看法,是不是可以适当反思一下:课堂是一个综合体,我们有没有必要每节课都围绕单纯的知识?单一的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枯燥了学生就容易不喜欢这门学科。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的非专业知识之间,要有一个恰当的平衡。

  曹斌:挖深度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一节课没有讲好,再讲一节课;一道题目不行,再来一道,这是最简单的做法。因此,我们常说,用时间教书,不累。而用心去教书,才是真的累!另外,加了时间是不是就等于加了深度呢?

  周彬:单纯“抢”时间是最伤宽度和深度的办法。本来属于学生自身天然需要的宽度,如娱乐放松活动,却被教师消解掉,以宽度铸就深度。这样一来,反而整体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王宜平:我觉得很多时候老师也想在宽度上进行拓展,比如让我们自己讲课、演小品。再如英语老师让我们做PPT(演示文稿),以便拓展我们的认识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领情”。我们会认为这个老师怎么那么烦,我们作业那么多,他还加作业给我们做。这里就存在一个误会,需要老师澄清,做PPT并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发展。

  刘之颖:好老师往往能给学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学习不光是老师教的方面,还有学生学的方面。老师可以跟我们介绍下学习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因为我们常常需要去摸索很多东西,我们需要“被教”。成功的老师不一定要知识水平多高,而是要善于“教”学生。

  周彬:许多老师的知识深度不相上下,但他们的课堂却完全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来自于老师的宽度--知识的宽度与阅历的宽度。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宽度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性格、兴趣等方面,而不把它作为教师职业的要求。比如,学校引进一个物理老师,管理者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他会哪些物理知识,而不会考虑他到哪个地方旅游过、看过哪些书或人生体验这些非学科的方面。当忽略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发现新教师一走上讲台就专注抓知识的深度。

  曹斌:这学期我们学校有个研究生来试讲“克隆”一课,他就从克隆的概念、分类、应用、讨论、利与弊平铺直叙地讲下来。交流时,我和他探讨:达到同样的深度,教师要善于用宽度来支撑。如果这节课是我上,我会从讨论当前克隆技术应用矛盾争论的热点问题入手,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提出克隆的概念、分类、应用,最后讨论如何正确利用克隆技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一样,深度也都能达到,但是效果肯定不一样。

  卢晓菁:课堂教学的宽度是一种再创造。同样两节课,不同的创造,不同的宽度,效果不一样。有的老师条理很清楚,从上到下很清楚地讲完了;有的老师能基于一个点,把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触类旁通。作为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需要下许多功夫。

  蒋勇敏:刚才我们讲的深度,很多是从知识点的深度来进行探讨的。其实从我所在的数学学科来讲,有深度的课堂应该是有内涵的,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课上要有思维的碰撞,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有一个好的设计。

  任升录:比如说上几何课的时候,老师在上课之前,对知识肯定了如指掌,但是当你讲问题或者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仍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

  周彬:有时,我们会很容易把宽度简单理解为迎合学生。强调学科知识生活化,不等于娱乐化。对课堂知识的设计,要引入一些生活的元素,这个元素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因此,宽度很难控制,不像深度加深的方向是明确的。要拓宽课堂,方向并不明确。这就是很多教师愿意关注深度的原因。

  曹斌:要正确区分深度与宽度,首先要明确老师是一个教知识的人,还是人在教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人,还是人在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人,课堂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把握好这个原则,宽度肯定会有。



人支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