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造教师的课堂深度与宽度
殷应舒: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是由教师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这是最为根本的一点。
卢晓菁:我觉得教师驾驭课堂宽度和深度的能力也需要时间的积淀。
周彬:学科知识的深度其实有两面:一是精尖,一是深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需要的不是学科知识的精尖,而是深刻,深刻的知识让人越来越感兴趣。同样值得思索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归属感取向何处,是归属于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归属于教育方面?如果归于专业知识上,他就会越来越精尖。如果归于教育方面,教师对知识理解会越来越深刻,在生活中找到学科的价值。
曹斌: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每年高三,都有家长打电话给我,说:“这个老师不行,我们还要原来的老师。”因为学生已经习惯高一高二老师的风格,或者说是深度和宽度,突然换了一位老师,甚至一个深度更深或宽度更宽的老师,学生也不能适应。
周彬:这是不是能说明:基于经验的教学,个人的魅力和风格起决定性作用;基于研究的教学,是与学校风格保持大致一样,不同点也只是微小方面?
殷应舒:确实,在国外,学校的教学风格大体保持一致,而我们的教学常常因为老师的风格而变化。
周彬:一个老师的宽度和深度受他个人经历的影响,受学生怎么造就他的影响。另外,我们教师如何积累自己的经验,应该有个方向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适度改变自己。第一,总结经验以调整自己的方向;第二可以通过研究阅读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就可以在宽度方面走得更稳健一点。
曹斌:重要的是,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如何在深度与宽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并通过非智力因素等积极因素的调动,达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